与谁同搏
繁体版

第五十五章 乱了计划

    张智打算春节过完直接从银城回海东。确切地说,他计划在二月七日前赶回海东。

    这对张智来说,可是例外。春节过完,寒假还没有结束,张智可是那种只要能在父母身边多待一天,就绝不会提前一个小时离开的人。可这次,他居然要提前好多天。

    他对父母说,他急着回海东,是想提前准备博士论文开题报告的事。

    可是,初四的时候,院长助理温步强给张智打来电话,说林院长初八晚上要请大家吃饭,让张智务必按时赶回西城。

    张智放下电话,心里满心的不情愿:“如果回西城的话,自己的计划就全被打乱了。”

    在张智的记忆里,林院长还从来没有在春节的时候以个人名义请大家吃饭,如果寒假还没结束,自己就急着回海东,显然没有什么很能说服人的理由。实在没办法,初七那天,张智只好和朱墨一道带着一诺回了西城。

    第二天晚上,在西城酒家三楼最东头的那个大房间里,灯火通明。这个房间原本是用一个大屏风一样的木门分隔成两个房间的,每个房间各有一张能坐一二十人的大餐桌,遇到客人有需要的时候,就把屏风门打开变成一个很大的房间。

    曙光院主要部门的中层正职以上领导都到了。大家是被研究院小车班的司机分批给接了过来的,然后,在院办公室魏主任的安排下一一落座。

    在林院长这张桌子上,坐着王院士、周总工程师,还有几位副院长和纪高官、工会主席、院办主任等。另外一张桌子上坐着温步强、马涛,还有张智他们几个副总工程师,以及各部室、生产车间的一把手。

    “今天是初八,没过正月十五,还都在年里头,我给大家拜年了。今天晚上咱们不谈工作,就是过年大家在一起吃个饭,能喝酒的可以敞开喝,不要怕回不了家,今天小车班全程服务,酒喝多了,保证把你安全送回家。”林院长说完,把手里杯中的酒一饮而尽。

    所有人都立刻发出了会心的笑声。

    别看在座的多是搞科研的,但也有能喝酒的。可是今天,已经七十多岁的王院士在座,大家每次端起杯子,都是象征性地抿一下就完了,然后都是斯斯文文地让菜、夹菜、吃菜,二三十人的大房间里,只听见服务员忙着上菜介绍菜品和杯子盘子勺子碟子碰在一起的声音。

    “我看到一个新闻。”

    王院士把脸朝向林院长说。

    “一月一日零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门户网站正式开通,二十四个小时内,网站的人气指数就从第3803名跨过三千多个位次,升到了第744名,一跃成为全球人气指数第二的国家级政府网站,仅次于加拿大联邦政府网。互联网发展很快呀,咱们曙光研究院是不是也要建起一个自己的网站。”

    林院长连忙点头应道:“您提醒的很及时,下来就让院办那边拿出个方案。”

    然后,林院长把脸转向魏主任:“你们今年重点把这项工作抓起来。”

    “好的。”魏主任赶忙坐直了身子点头答应着。

    王院士一讲话,其他人就没有了什么顾虑,气氛渐渐开始活跃了起来。

    周总工程师说:“有报道说,中国农大斥资一亿元招聘高端人才,招聘会很快就收到了一千多份应聘申请表,其中有近百人都是海外归国的博士和博士后。”

    “是啊,还是BJ这些大城市对人才有吸引力。咱们曙光院在这方面真是太受地域限制了。”林院长说。

    “客观条件是一方面,主要还是要从正面加以引导啊。现在咱们在西城的条件,要比咱们在青海的时候好了不知多少了。虽说大家都想去大学里当教授也无可非议,可是,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当大学教授。有些人,他就适合在科研一线,你让他去大学里当教授,他反而做不出什么成绩,最好的年华就过去了。”王院士说。

    “是啊,现在这些国外回来的孩子们,比咱们那个时候考虑得更加现实一些。”周总说。

    “林院长刚才不是说了,今晚不谈工作吗,我来换个话题吧。”

    工会主席眼看着气氛又凝重起来,他心里明白林院长今晚真的是不打算谈工作,就说:“国外过节也是请客吃饭,比如说在加拿大,从公司上千人的圣诞舞会,到各个部门的包场聚餐,再到每个工作小组之间联络感情的饭局,跟咱们国内好像也一样。来来来,我敬各位领导一杯。步强,你们那边也喝起来。”

    于是,大家便响应工会主席的倡议,相互之间开始了新一轮的敬酒。

    副书记马玉良不久前刚到国外去过一趟,他接着工会主席的话说道:“在国外吃饭,也有一个入乡随俗的问题。不知道大家听过这个段子没有。有一个中国人和他的外国同事一起去吃圣诞午餐,十几个人在一家中国餐馆自助店里吃到一半的时候,突然有人问这个中国人,怎么才能有效地用筷子从盘子里吃到米饭?”

    马玉良一边讲,一边拿着自己的筷子在那儿比划着。

    “那个人这么一问,十几双外国人的眼睛齐刷刷地看着这个中国人。这个时候,这个中国人才突然发现,他所有的同事在这家中国餐馆里都入店随俗地拿着筷子吃饭,只有他这个唯一的中国人是拿着叉子吃米饭。”

    魏主任接过马玉良的话说:“这就好比钱钟书大师的围城定律,城外的外国人想用筷子,城里的中国人想用刀叉。”

    大家都夸魏主任说得太好啦。

    一个副院长又说道:“其实,现在每个国家的生活方式都是在相互接近。有些事情想想,变化也真大。比方说,二三十年前,有人出国回来,说是在国外半夜一两点钟的大马路上,红灯亮的时候,路口只有一辆大卡车,四周既没有其他车辆,也没有任何行人,可那辆大卡车就那样乖乖地等在路口,一直到红灯变了才通过。当时,国内的人听了,都觉得这种情景简直是不可思议,路上一个人一辆车都没有,在那儿等什么呢。所以,那时候,大家都是把这件事当成罕见的大新闻来讲的。但是现在你看看,国内也已经是这样了,大家发现,这原本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啊。”

    “是啊,这很能说明我们的社会也在进步啊。”工会主席说。

    “这正验证了那句话,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魏主任总是能把话题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看着院领导的桌上气氛轻松了,张智他们这张桌上一个个也都开始搜肠刮肚地发表自己的高见。话题是顺着周总工程师谈到的中国农大招聘博士,延伸到了金庸。

    “真是不可思议呀。去年国庆节前,已经过了八十岁的金庸到剑桥大学读博士去了。”温步强是个金庸迷。

    在坐的也多是金庸的拥趸,话题一开,一个个聊得热火朝天,把各自从不同渠道了解到的逸闻趣事,照本宣科地统统摆上了餐桌。

    “我是特别佩服人家国外的那些名牌大学。金庸可是一个在全球拥有三亿读者的大作家,但是人家好像并没有对这个大名人有什么特别的照顾,什么学历证明、语言能力证明、经济担保这些方面,一视同仁,一样也不能少。”

    “这是在国外的大学。金庸如果要在国内的大学读博士,那要是事先让国内的那些名牌大学知道了,肯定是要进行一场名人争夺战的。”

    “是啊,什么学历证明、英语能力,只要把金庸两个字往那儿一放,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就是刚才温步强说的,人家八十岁了才去读博士,肯定是想去真正读点书的。不然的话,人家一个早已经功成名就的大作家,根本也用不着再去镀金拿个博士学位什么的。”

    “对呀,人家这才是,不为学位,只为学问。不像现在国内好多半路又去读博士的人,有几个是想真正去学东西的,不都是打着别的算盘。”

    在座的每个人,这时都不肯轻易放弃自己的话语权,加之都多多少少喝了点酒,每个人说过的话,说完也就完了,谁也不往心里去,说话的人,其实也记不住自己都说了些什么。他们心里只想着,在这种场合这个时刻,谁不说话,谁装深沉,那不是谦虚,也不是含蓄,那是肚里没货。

    起初,张智也亢奋地跟大家一起聊,可他发现,在这个话题上,没有谁说出了什么新颖的观点,无非都是在重复一些别人说过的话,于是,他心里就莫名地生出些轻视来。

    可是,当他听到有人说“国内好多半路又去读博士的人,有几个是想真正去学东西的”这句话时,他心里一惊,但看看其他人,好像没有谁特别留意这句话。

    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这句话刺痛了张智:看来,自己去读博,在很多人眼里就是去镀金的。

    这个饭局,张智本来就觉得打乱了自己的计划。他之所以要在二月七日前赶回海东,因为,二月七日是苟夏青的生日。这个日子,他记在心里多少年了,他用在许多地方的密码,都是用这个日子来设置的。

    张智坐在那里,越来越心不在焉了,刚才听到那句话后,他后悔昨天就不该再回西城,自己不是已经决意不再往这个圈子里进了吗,昨天为什么就又回来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