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陆在清朝
繁体版

十九章节 最后的乱局

    在占领关内迁安、迁西。遵化三镇后,皇太极便不在攻打滦州,他先要解一个长久困扰清军的问题,那就是山海关的吴三桂,由于山海关的存在,每次攻打关内,都要越过崇山峻岭,,不仅耗时耗力,还不能及时补充粮草,所以就有了前几次的失败。得而不能固守。这是硬伤之一。

    山海关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得问题,

    但山海关位置太过险要,可谓一人堵车,百人翻车的情况,加上历朝历代不断的修筑,尤其是明朝中后期,一再的加高加固。想要攻打上去,没有百倍与吴三桂守军的兵力,想都别想,何况吴三桂父子两代经营,五万关宁铁骑早就成了吴家私军,山海关成了吴家的大院,因为深知这一点,历任总督都没动过山海关吴氏父子的心思,

    皇太极看着地图上的山海关,对这个钉子没有好办法,

    多尔衮在一旁劝解:

    “如今就是要断了城内粮草,看他吴三桂能耗到什么时候,另外看能不能派人混到里面,烧了他的粮草”

    “怕是不太可能,如今没人能进的去”

    “不如写封劝降信,给吴三桂,就算暂时没用,也能动摇他一下军心。”

    大明京师里,皇帝和各部大臣,被各地传来要援兵的奏章搞得焦头烂额,一些南方大臣开始偷偷转运家产到江浙一带,

    南方各省也借机找各种借口,一不交税银,二不组织援兵北上,都在观望,都在等待着看崇祯的笑话。

    老朱家一直看不起读书人,这些读书人和江南富商勾结在一起,他们期待的是划江而治,摆脱大明两百年来南方向北方大量输血,但他们没看到,没有北方人民的的抵御强敌,南方再富,也不过是一头肥猪,认人宰割。

    道理如此简单,但只要在眼前盖上两枚铜板,除了钱就再也看不其它了。

    崇祯面对日益严重的局势,从心底是想要迁到旧都南京,消息传来,出身南方的官员集体反对,他们深知,崇祯的脾气,到了南京,就要收税备军,准备北伐,

    出身士绅的江南官员,尤其是江浙官员便积极反对皇帝这个决定,但提出要太子南下南京。

    崇祯看透了这帮人的图谋,他们希望自己死在北方,然后拥立新帝,新帝年青无知好摆弄,然后划江而治,过他们自己醉生梦死的好日子。

    就当众放话,朕不去,太子也不去,天子和太子一起守国门。

    1643年的四月,大顺王李自成带着四五十万大军来到京师一带,五月李自成占领保定府,部队已经到达涿州府,并开始攻打北通州,意图切断海上运粮海运。

    山东江苏等地民众自发组织的勤王大军也不断涌向京畿一带,一场混开始了。

    大顺王李自成包围京城,宣府五万大军既要防守叶布舒的部队,又想要回师保卫京,一时间进退失据。只好留下两万人守着宣府,三万人过延庆后驻扎在昌平城中

    滦州兵力八万,留下万守城,五万人向BJ方向出发。

    清军数万大军没有任何举动,不动是想让起义军和明朝相斗,两败俱伤后自己再渔翁得利,

    五月开始,李自成开始攻打BJ,几十万大军声势震天,可BJ城历经元明两朝,城防坚固,城内守军军械精良。

    七万京营加上回防的数万边军,拼命防守,京城下层百姓也积极支援,两月之中,打退李自成二十几次进攻,BJ城依然坚不可摧,而各地勤王的大军却在不断攻打李自成的后军,李自成一时间也是进退难断!

    不出意外的话,意外出现了,李自成,明朝,清军这三个势力中,清军出问题了,

    1643年六月末,盛京传来消息,皇太极最宠爱的妃子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海兰珠,关睢宫宸妃,在她儿子十皇子夭折一年后,也病死在盛京宫中,

    如此关键时刻,海兰珠的离去,必将影响前线指挥做战的的皇太极,

    七日后,收到战报的皇太极一下子没有了胸中的万里江山,也没了眼中的皇图霸业,不顾各方反对,留下两万人,其余全部返回盛京,

    一众大将是苦笑不得,这个海兰珠,还真是个人才,两次打到关键时刻,两次因为他,半图而废

    撤军,大明有了一线生机。

    连锁反应发生了,

    由于皇太极的撤军,驻守滦州的守军没有防守压力,除一万人留下后,其余三万人赶往京师,这样回援的部队就有七万大军,

    宣大一线的叶布舒得到到盛京洪承畴密报后,也撤出张家口,不在攻打宣府,这样又有一万宣府人马回防BJ,来到BJ城下。

    李自成开始有被两面消耗、包夹的危险。

    李自成主支和明廷和谈,要求封王,驻守西北,明廷也无奈同意。一道圣旨,封李自成为西王,永驻西北三地,

    面对诏安,封王,李自成权衡利弊,欣然接受,带着大军开始张西北一带退去?BJ之围暂进解除去,将死的大明,好不容易的出了一口活气。

    叶布舒的大军也得知消息后,为防止与李自成大军发生冲突,损耗大军,思虑再三,主动撤离大同城,向草原回防。

    大军撤离时,在乱世中平安过了近一年的大同百姓,都出城相送,场面相当感人,尤其是韩竹清,一年的组织放粮,城中百姓,已经无人不知,无人不识。

    面对人群,叶布舒对着大家喊了一句,:“我还会回来的”!

    皇太极回到盛京,面对着已经离去的海兰珠,不由得悲从中来,霎时间,苍老了许多,默默的留下的泪水,坐在海兰珠棺椁边,一坐就是几个时辰,众人不敢劝谏,

    只得请永福宫庄妃出面,庄妃带着小福临一起见皇太极才劝的皇太极去休息,

    随后,皇太极把关宁前线事宜交给了多尔衮统筹,盛京八旗军务交给英亲王,汉军旗事务交给洪承畴,内政交给肃亲王管理。

    退倒草原的叶布舒,让大军在后面慢慢走,自己带着几白人马以最快的速度返回盛京。

    皇太极自己一直在宫中修养,极少见人,七月初,叶布舒到达了盛京

    回到盛京十多天,叶布舒才收到旨意去见皇太极,

    虽然只有一年未见,皇太老去的程度还是震惊了叶布舒,

    皇太极头发白了很多,说话多了也要大口喘气,面颊发红,脑门上不时的流汗

    叶布舒连忙把自己军务汇报一下,听完,皇太问了一个及其突兀和敏感的问题,

    “你觉得你大哥豪格,会做好大清的皇帝吗?”

    “儿臣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福临你觉得怎样?”

    “父皇,福临的我的弟弟,自然很好”。皇太极沉默一会后,问

    “你就不曾想过做大清的皇帝吗?”

    “儿臣不该做大清的皇帝”,叶布舒的意思是自己是来自后世的人,不能破坏历史的大走向。

    皇太极理解成因为他身上有林丹汗的血脉,所以他主动放弃。

    叶布舒又补一句,因为不该,所以儿臣就从没想过!

    “那你告诉我,你觉得谁适合?”

    “除了父皇,现在谁也不合适,”

    皇太极点点头:

    “好久没见福临了吧,去见见你弟弟,他是真想你了。”

    “是父皇”

    一提起福临,那个可爱的弟弟形象出现在叶布舒眼前,叶布舒不觉高兴的一笑,起身就找福临去了,而叶布舒脸上表情的变化清晰的落在皇太极眼里。

    他也是真心喜欢这个弟弟。

    以后的日子每隔几天,就有一个重臣去和皇太极谈话,谈话内容无人可知,

    豪格,多尔衮英亲王多多,济尔哈朗,鳌拜,苏克沙哈,洪承畴等,不是重臣就是宗室和八旗中的大将。一个接一个的进了宫。

    盛京城中气氛诡异!在皇宫里,政治就意味着结盟,结盟就意味着阴谋,阴谋就意味着权力的再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