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两魏英雄传
繁体版

第102章 侯景:叛起河南

    公元547年,五月,华州。

    宇文泰收到一封求救信。

    这封信来自侯景,内容很简单:现在我正在被韩轨和厍狄干等人带领的东魏大军围殴,请西魏的兄弟们尽快出兵援助。

    作为回报,侯景承诺把东荆、北荆、鲁阳、长社四块重要地盘直接割让给西魏。

    跟四年前高慎投诚类似的形势又一次摆在宇文泰的面前。区别在于当事人比高慎更重要,涉及到的领土也比北豫州更值钱。

    东荆州在荆州的东面,治所在泌阳,北荆州在荆州的北面,治所在伊阳;鲁阳郡处于边境地带,分属西魏的荆州和东魏的广州;长社则是颍州的治所,也是现在侯景的根据地。

    这都是西魏垂涎多年而不可得的战略要地,现在居然不费力气主动跑到了嘴边,而且这些地方跟西魏现有领土直接接壤,控制起来也容易,完全不是北豫州那样的鸡肋飞地可比。

    信中之所以说是直接割让,是因为目前侯景已经脱离东魏,接受了西魏的官职,名义上算是西魏的人,但他手里的地盘目前还是由自己实际控制。

    这中间涉及到的变化比较多,需要详细介绍一下。

    高欢预料得很准,侯景在他去世仅仅五天之后就造反了。

    当然,侯景并不知道高欢去世的确切消息。根据高欢的安排,他的死讯对外严格保密,除了高澄和首席秘书陈元康之外,其他人都不知道。

    这是因为高欢的病情恶化得实在太快,很多事情生前根本来不及处理,所以只能用这种秘不发丧的方法来做缓冲,让高澄能够有时间继续按计划落实,平稳接班。

    侯景毕竟远在河南,等他得到消息的时候,相关军政事项应该已经调整到位,他再想造反也没有机会了。

    计划很美好,可惜高澄一个自以为聪明的举动毁掉了高欢的苦心经营。

    高澄嘴上没说,但心里觉得老爸过于墨迹了,咱们不都觉得侯景是个威胁么?把他调过来一刀砍了不就完了,整这么复杂干啥?反正我手里一堆他的把柄,到时候随便扣上几个,别人也无话可说。

    但高澄也清楚,高欢的心太软,如果侯景不反,他肯定不会忍心先对兄弟下手。

    可是只要高欢还活着,侯景又肯定不敢造反。

    这岂不成了个无解的问题了么?

    难道眼睁睁看着这个定时炸弹没办法?

    算了,老爸心太软,这个脏活我自己干吧。

    于是高澄决定先发制人。他偷偷以高欢的名义给侯景写了一封信,说有重要的事情需要当面商量,让侯景马上赶赴晋阳。

    高欢当时病得非常严重,根本不知道儿子的这个小动作。

    高澄毕竟年轻,把很多事情想得太容易了。想靠一封信就解决问题,实在是过于低估了侯景的智商。

    侯景虽然没什么文化,但在军事上绝对是个天才。他二十一岁投奔尔朱荣,很快就给尔朱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滏口之战的时候,年仅二十五岁的侯景被破格提拔担任主力先锋。那场战斗他表现神勇,配合尔朱荣在相州城外击溃百万叛军,生擒匪首葛荣,从此扬名立万,战后被封为定州刺史。而高欢当时还只是一个普通参谋而已。

    元修逃到长安那一年,侯景领兵击败贺拔胜拿下荆州,从那时起就开始了在河南地区的经略生涯,算到现在已经将近十四年了。

    沙苑之战的时候,虽然侯景前期也有些飘,阻止了高欢放火,导致被宇文泰绝地反击成功,但在高欢弃军逃跑之后他临危不乱,组织人马有序撤退,避免了更大的损失。在后来收复河南诸州的过程中,侯景表现也最为亮眼,抬手之间就拿下了豫州、颍州和广州,把独孤信围在金墉城里不敢出来。

    河桥之战的时候,侯景更是火力全开,在高欢不在场的情况下摆下大阵跟西魏主力正面硬刚,最终把宇文泰赶回长安。

    邙山之战由于是高欢亲自指挥,侯景露脸的机会不多,但战后他计赚虎牢关,扫平了北豫州和洛州周边,功劳也非常大。

    玉璧之战侯景没有直接参与。他当时已经有了自己的小算盘,一直领兵在边界附近转悠。等高欢失利退兵之后,侯景也迅速退回了河南。

    二十多年的戎马厮杀,侯景经历了无数的风浪,见证了葛荣、尔朱荣、尔朱兆等人的自大狂妄,见证了窦泰、高敖曹、莫多娄贷文等人的傲慢轻敌,而等待他们的无一例外,都是死亡。所以侯景深知要活下来就必须处处谨慎,事事小心。

    当时高欢全部精力都放在对付西边的宇文泰和北边的柔然上面,难以兼顾南边,他也深知自己这边唯有侯景能够担当重任,索性就把河南地区的管理工作交给侯景全权处理。

    受命之时,侯景专门找高欢偷偷做了个约定:“兄弟我手握重兵,远镇河南,咱俩之间的通信安全至关重要。为了避免信件被人篡改,请根据内容在信的某些位置点几个小墨点,以便确认真实性。”

    那个时候就能够想到在信件上加校验码,不得不说侯景心思之缜密,非常人所及。

    所以这次侯景收到信之后,立刻就断定这封信绝非出自高欢之手。

    不仅如此,侯景还能从中得到更多的信息。

    信的其它手续都很齐全,如果不是高欢写的,那有能力搞出这些的只有高澄。信里又让我去晋阳,那肯定没有好事。现在大家都在传言高欢已经病入膏肓,现在高澄又搞这种小动作,说明传言极有可能是真的,高欢那边肯定出事了。

    你爹还没死透呢你就敢来搞我,我怕你爹,可不怕你。

    侯景左思右想,觉得只要高澄掌权,就肯定没有自己的活路,于是下定决心拥兵自固,为造反做准备。

    但造反并不是简单的事儿。高欢敢于把河南交给侯景,自然也有自己的风控安排。简单地说,侯景虽然名义上是河南大将军大行台,但只有军政权,没有人事权。河南每个州都有刺史和防城都督,这些人都是高欢安排的,效忠对象是东魏朝廷,并非侯景个人。如果侯景还在东魏阵营,这些人归他管没问题,而一旦侯景宣布造反,这些人也会变成牵制他的重要力量。

    造反肯定要有人支持才行,于是侯景抓紧时间私下里做了很多工作,但最终只成功拉拢过来一个人。

    这个人名叫司马世云,现在担任颍州刺史。

    司马世云是司马子如的侄子,他仰仗着叔叔的权势,贪污腐败,结果被朝内的监察御史给告了,眼看就要被抓回去问罪,他自知罪责难逃,所以跟侯景一拍即合,直接把颍州让出来作为侯景的根据地。

    等年初日食之后,侯景眼见天象有变,加上各路小道消息印证,判断高欢应该是不行了。他也不想再等了,既然劝说没效果,那就用别的办法。

    于是侯景施展了各种坑蒙拐骗的手段,先后诱捕了豫州刺史高元成、襄州刺史李密、广州刺史怀朔暴显,又搞定了三个州。

    侯景打算再接再厉,他秘密安排了两百人,乔装打扮之后在傍晚带着兵器进入西兖州治所定陶(今山东省定陶县西北),想要趁夜占领州城。

    西兖州刺史是邢子才。邢子才不仅学问好,为人也非常机警。他觉得侯景最近的表现有些异常,于是暗中让州城守军提高警惕。这次得到报告说有很多陌生人鬼鬼祟祟地推着车进城,觉得有问题,当即出动部队把可疑人等都抓了起来,果然在车上发现了大量的兵器,也坐实了侯景的叛变行为。

    邢子才不敢怠慢,马上把消息通知朝廷和东边几个州的刺史,让各州加强戒备,别再让侯景有机可乘。

    精心的计划居然被一个文化人识破,侯景心里大为恼火。但开弓没有回头箭,意图既然已经暴露,就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往前走了。

    侯景很清楚,一旦迈出造反这一步,对手就不再是高澄一个人,而是整个东魏阵营,昔日的战友瞬间就都变成了仇敌。自己就算再厉害,想一个人单挑整个东魏还是太夸张了。

    而且高澄得到消息之后,很快就会派大部队过来平叛,现在自己能够完全控制的只有颍、豫、襄、广四个州,人马也不太够,靠这点本钱根本没可能跟东魏大军叫板。

    为今之计,只能去借助第三方的力量。

    这几年南梁跟东魏之间边境和睦,交流频繁,外交关系非常好,想要煽动两国对立看起来不太容易。

    侯景决定先去找宇文泰。他派人给宇文泰送信,说要献出河南六州投奔西魏,让宇文泰派人马过来支援自己,否则地盘就要被高澄抢回去了。

    所谓六州,除了颍、豫、襄、广之外,应该还加上了东荆和北荆,这两个州都在跟西魏的交接地带,州民以蛮族为主,国家观念不强,侯景觉得可以搞定。

    敌人内部分裂对西魏来讲是天大的好消息。宇文泰很高兴,当即以皇帝元宝炬的名义,狠夸了侯景一顿,加封侯景为太傅兼河南大行台。

    但他留了个心眼,只是口头上嘉奖,并没有真的派兵。

    宇文泰在邙山之战被打出了心理阴影,现在又不知道高欢是不是真的挂了,所以根本不想再跟东魏发生正面冲突。侯景要官多大都可以给,但让我出兵没戏。

    侯景郁闷死了,心说宇文泰这个家伙真是老奸巨猾,我侯景在东魏早就是河南土皇帝了,还要你这个帽子来撑门面?我现在缺的不是官位,是部队。

    眼看着宇文泰那边没动静,听说高澄又在积极调兵遣将准备来找自己算账,侯景急了。他决定死马当活马医,去南梁那边碰碰运气。

    于是侯景派他的行台郎中丁和前往建康,请求归附南梁。为了忽悠萧衍,他在信中画了一个巨大的饼。首先,他号称要一次性献出河南十三个州,涵盖了函谷以东,瑕丘以西,黄河以南,淮河以北的全部地区;其次,他承诺东边的徐州、青州、齐州、胶州等地稍微花点力气也能搞定;之后,以河南山东为根据地,可以继续进军河北山西,进而拿下整个东魏;剩下的不多说了,让萧衍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这是典型的从曲别针到别墅,一个鸡蛋造就世界首富的忽悠手法。

    没想到萧衍居然信了。

    当时萧衍还没有心血来潮去同泰寺出家,某一天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中原地区的郡守纷纷献地归降,举朝上下一片欢庆。早晨起来之后,萧衍把这件事告诉了中书舍人朱异,同时道:“我很少做梦,如果做了梦就一定会应验,你解释一下这个梦是咋回事。”朱异一看是个好机会,赶紧打溜须道:“这还用说么,很明显是皇上你马上就要统一天下的征兆。”

    果然没过几天侯景的使者就到了健康,因此萧衍觉得这都是天意。

    但这个事儿毕竟太大,不好一个人做决断,所以萧衍把大臣们都召集起来一起商量要不要接纳侯景。

    结果大臣们都表示反对。侯景如果是被迫害流亡的还好说,他现在可是主动背叛东魏,而咱们跟东魏是兄弟盟国,如果因为贪图地盘接纳侯景,那不是典型的背信弃义么?

    但萧衍不死心,他觉得这帮大臣太迂腐了。南梁之前跟东魏结盟,是因为东魏那边的高欢太厉害咱们打不过。但根据侯景的情报,高欢现在已经挂了,接班的是个少不经事的毛头小伙子高澄,形势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岂能还拘泥于以前的判断?况且上天在梦里已经给我暗示了,难道这帮家伙就不懂得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迎,反受其殃的道理么?”

    这也不能怪萧衍太贪,因为侯景开出的价码实在太高。东魏的河南地区相当富庶,十三州加起来户口超过百万,按每户五人计算,总人口数超过五百万,比当时南梁全国的人口数少不了多少。

    这么美好的东西摆在眼前,任谁都不能不动心。

    可是面对一片反对声,萧衍也不好贸然表态。

    这时边上的朱异揣摩出了萧衍的想法,赶紧站出来道:“陛下英明神武,南北归心,其实很多人都想投奔你,只是因为没有机会而已。现在侯景主动带着东魏将近一半的土地来归附,很明显是人心所向,天意使然,如果咱们不接纳他,恐怕会冷了天下人的心,陛下你就别犹豫了。”

    有溜缝儿的就好办,萧衍当即拍板决定接纳侯景,同时加封侯景为河南王、大将军,在河南拥有绝对的自治权。

    做完这个决定之后没多久,萧衍就收拾收拾跑同泰寺出家去了。当然,萧衍这个出家是假的,目的就是要坑大臣们一笔钱来礼佛,所以他在当和尚的过程中还牢牢掌控着朝政。

    不同于宇文泰的半信半疑,萧衍是真的对侯景的承诺动了心,他也比宇文泰要厚道得多,不仅给侯景封了官,还在念经的日子里忙中偷闲,专门安排司州刺史羊鸦仁领兵三万带着粮草北上去支援侯景。

    侯景的叛乱成功搅动了稳定的三国局势,围绕着河南这片炙手可热的土地,东魏、西魏和南梁之间开展了明争暗斗,而高澄面对的接班挑战也才刚刚开始。

    -------

    【讨论】:关于侯景承诺割让给西魏的几块地,《北史》、《周书》、《梁书》中并未写明,《资治通鉴》中记载为东荆州、北兖州、鲁阳、长社。但这里存在一个问题。首先,当时并没有北兖州这个州,其次,兖州一带比北豫州还要靠东,跟西魏并不接壤,鉴于上次出兵北豫州的沉痛教训,宇文泰也不可能再接手这样一块飞地。所以北兖州很可能是笔误。另一个证据是侯景后来给萧衍的解释信:“今以四州之地为饵敌之资,已令宇文遣人入守。自豫州以东,齐海以西,悉臣控压。”。这说明割让给西魏的地都在豫州的西边。纵观周边,只有北荆州符合条件。北荆州为东魏武定二年(544年)所置,位于洛阳南边,原治所在新城县(今河南伊川县西南),后新城县被西魏占据,治所搬到南陆浑县(河南省嵩县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