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主
繁体版

第210章 太子择妃

    高洋之前,就已经预料到,自己的身子可能要出大问题,索性又瞧着高殷年纪也不小了,是时候也应该娶妃纳妾了。

    于是,高洋就给高殷相看了个皇太子妃。

    当然了,相看皇太子妃这种事情,自然离不开皇后之手。

    加之高洋病重,替高殷择选皇妃一事,基本上就全权交由了皇后之手。

    旧制,太子除了有一个太子妃,还应该其他的姬妾媵嫔。

    当然了,如果往最前面看,前汉之时规定,太子有妃,有良娣,有孺子,凡三等,子皆称皇孙。

    比如前汉孝元皇帝刘奭,最宠爱的一位妃妾就是司马良娣。

    不过,前汉距今就太远了。

    齐国草创,没有什么明文的规定,说太子应当有妃妾几人。

    所以,李祖娥就参照了一番南朝之制,照猫画虎了一番。

    不过也有意思,南朝能拿的出来的规制,是南朝齐的定制。

    南朝的齐国,国名竟然还和他们北面的齐国一样。

    就因如此,李祖娥拿来主义,心理负担就少了许多。

    南朝齐定制,太子宫置三内职:良娣比开国侯,宝林比五等侯,才人比驸马都尉。

    南朝齐国太子妃下置良娣、宝林、才人三内职。

    齐国之后的梁国,则改为良娣、宝林二内职,取消了才人之位。

    不过,李祖娥细想一番,觉得如今高殷年岁不大,也不需要将这些妃妾都配置满员。

    或者说李祖娥开明也可。

    她心底还想着,如果日后高殷有自己喜爱的妃妾,再纳进东宫来也不迟。

    因而,李祖娥就只为高殷择选了太子妃一,良娣一。

    李祖娥替自己的嫡长子择选妃妾,不论是皇太子妃还是太子良娣,她都费了好大一番功夫。

    她先是在几个显姓的世家大族里面挑选。

    在齐国,显姓不多,能称得上是百年世族之家,更是少之又少。

    毕竟经历了百年之久的中原战乱,北方的世家大族,大多数都往南朝而去。

    留在齐国的,家底繁庶的,还真是不多。

    李祖娥选来选去,就盯上了荥阳郑氏。

    荥阳郑氏,其先祖可追溯到周宣王分封的郑国。

    先秦之时,韩哀侯灭郑后,子孙相继以国为氏,昔日又称昭国郑氏。

    前汉时又有大司农郑当时,定居于河南郡开封县。

    三国初,以郑当时一脉的郑浑、郑泰等人为开始,逐渐发展为高门望族。

    前晋时置荥阳郡而开封县属之,故始称荥阳郑氏。

    再到前魏孝文帝之时,荥阳郑氏与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并称为四姓。

    这四大家,同齐国关系不算疏远的,愿意和高齐一起玩的,也就只有荥阳郑氏了。

    其他的,要么举族南下,要么远离朝堂,不愿意同皇族之人多相交往。

    李祖娥私底下问过荥阳郑氏的意愿,他们倒是很愿意和高齐结亲。

    因早就决定好,要替高殷择出一位太子妃,一个太子良娣。

    李祖娥选择的另外一人,则是赵郡李氏,自己本家的一位小娘子。

    选择赵郡李氏的原因,倒是和荥阳郑氏不太相同。

    从这些世家之中,挑选出自己本家,最主要的原因是自己本家的姑娘知根知底。

    赵郡李氏,虽然并不算世家之顶流,也就在赵郡或者说是中原的名望,还算颇高。

    若是和南地的那些世家大族相比,是会败得很惨的。

    当然,比之荥阳郑氏,赵郡李氏也还差了一点。

    不过择选皇妃,倒也不必只看家事。

    若论家事,谁家都不能说自己比皇族更尊贵。

    当然,世家百十年来积攒的财富,也不见得就真的比皇室少多少。

    不能明说之事,也就不提了。

    ……

    李祖娥既然已经选好了人家,就在每家里面择出了一个和太子最为相配的小娘子来。

    看看身份,看看年龄,再看看德容。

    世家之所以是世家,适龄的小娘子自然是少不了的。

    因而很快,李祖娥就选好了李氏和郑氏两个人选。

    只不过,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李祖娥前些时日,在纠结到底是让这两个姑娘哪一个做太子妃,哪一个封太子良娣。

    太子妃是嫡妻,太子良娣则为妾。

    虽然说太子身份尊贵,给太子做女人的世家小娘,无论是为妻还是为妾,都说得过去。

    既然荥阳郑氏已经表态,愿意和太子联姻。

    则说明人家自己已经有了自己族中的姑娘,去给太子做妾室的准备。

    然后就是李祖娥自己的本家,赵郡李氏,明里暗里的意思,也是封什么也都可以。

    这等难以抉择的问题,又不关乎大事,索性李祖娥就丢给了高殷自己做决断。

    自己想立哪个为妃,哪给为良娣,让他自己看着选择罢。

    李祖娥之前,在高洋还未昏厥之时,曾和高洋打过招呼。

    高洋的意思是,不如就立荥阳郑氏为皇太子妃。

    他的想法,李祖娥倒是能摸出来一丝道理。

    不过她摇摇头,还是让高殷自己择选。

    她不希望高殷日后做出宠妾灭妻之事,既然是皇太子,就应该能够自己决断自己的婚事。

    毕竟,皇太子的家事,也是国事。

    太子监国,自己处理一下也未尝不可。

    虽然说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可父母撂蹄子,媒妁也不见得有,那还不是自己决定。

    李祖娥将郑氏和李氏的讯息,告知高殷之后,等待他的选择。

    不过,还没等高殷给出结果,高洋就出了事。

    在高洋出事期间,显然他们都没有心思去想这些姻亲之事。

    李祖娥没问,高殷也没有提及。

    所以就拖到了现在。

    今日阳光明媚,李祖娥方才看着榻上和谐的一对父子,不由得就放松了些。

    感觉高洋的苦日子都过尽了。

    虽然如今失去了心智,但高洋面上的愉悦却是作不得假。

    由是,李祖娥见高殷坐过来,就顺势问了出来。

    问罢,就去看高殷的表情,等他开口说出自己的想法。

    看他到底是怎么想的。

    其实都可以。

    高殷有了想法之后,李祖娥就打算尽早让人把姑娘们,该娶回来的娶回来,该接进来的接进来。

    免得再生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