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星志
繁体版

第六节:百年值此犹崇朝

    回到家的第二天,蘧伯玉就找到了他同朝为官的好朋友史鱼先生。

    史鱼先生博学多闻且刚直不阿,像极了他的祖先仓颉先生——当年造字引得天雨粟,鬼夜哭的那位圣人。

    “子路说的应该是对的,‘说’就是指的商朝圣相——傅说。”史鱼肯定道。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耳熟能详的话里,在孔门内部,这个“说”居然不是说明,也不是通“喜悦”,而是实实在在的人名——傅说,那个曾经比于列星的圣人。

    中华有很多圣人,有的是天生的,比如三皇五帝。有的是学而成圣的,而第一个通过学而成圣的就是傅说。

    商朝中期,渐渐呈现出衰弱之势。商高宗武丁为了中兴殷商,打造了神器“后母戊大方鼎”。在这个鼎祭祀时,鼎耳上飞来了一只玄鸟,商王非常恐慌。那天夜里,商王武丁便做了一个梦。

    梦里有一个贤人,说:“我是一个囚徒,姓傅,名说。天下如果有能找到我的,就会知道我不仅仅是个囚徒了。“

    武丁醒来后分析:“傅“是辅佐的意思,“说“是欢悦的意思,天下是不是有一个人,既能辅佐我又能让百姓欢悦呢?

    于是就让画工根据梦中的印象画了图形,派人到处寻找,结果在北海附近的虞、虢之间的傅岩找到了一个叫说的囚徒,和图画很像。

    傅说是个很有涵养的君子,多闻好古,逊志敏修,自学成圣。因生活穷厄,穿着粗麻布衣服,带着索链,在傅岩筑城以求衣食。傅说被带到朝歌,武丁见了他,和他交谈了一番,认定他就是梦中的那个贤人,就起用为相,结果殷商真的因此重新振兴起来。

    老百姓称之为“武丁盛世”,为了感谢那个“后母戊大方鼎”,大家专门修了一个五层的建筑,第五层的名字就叫做“后心斋”。在晚年,这位年近九旬的圣相登临了后心斋。据说在那天夜里,很多侍卫都看到傅说化作流星——向上飞的流星!那道向上飞的流星非常的夺目,除了当值的侍卫,连城里城外的百姓都看到了!由于角度的不同,有的人说丞相飞到了箕宿之上,有的人说看到他飞到了尾宿之上。

    在浩瀚的东天,有七大星宿组成了一个龙一样的星阵,叫做青龙七宿。而不管是箕宿也好,尾宿也罢,都是这条青龙的龙尾之处。但是大家仍然不能肯定傅说到底是上到了箕宿上,还是尾宿上?因此大家发明了一个新词——比于列星,也就是说随便哪个星宿,傅说都能上去。可见百姓是多么喜欢和尊敬这位带来盛世的圣相,他不仅是历史上第一个学而成圣的人,而且是第一个“比于列星”的人。毕竟,以往的圣人,哪怕是“高辛八元”的翘楚——奋和堪,也都是只回到了一颗星星上。

    莫非孔子真的掌握了回到星星上的秘密?

    曲阜,杏坛。

    杏坛是孔子讲学的地方,之所以选这个地方,是因为孔子认为每一个徒弟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性”——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道,孔子最近也在思索,怎样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让每个徒弟都可以成就圆满的天性呢。

    子路深施一礼,问道:“夫子,蘧伯父说的《归藏易》好像非常的深奥,还有那个他们时常提到的李耳先生,好像也很厉害。他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我还是没有理解透,您给再讲讲吧。”

    孔子满意地看了看子路,赞道:“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赞叹完,孔子表示,对于这个“道”,自己也没有完全悟透。于是他让子路第二天去找蘧伯玉,写一封推荐信,之后去洛邑拜访李耳先生。

    很快,子路就完成了任务。子路对于任务,就像他对于承诺一样,一向是“无宿诺”的。

    “蘧伯玉先生怎么样了?我早晚得亲自拜会他。”孔子道。

    “伯父非常的精神,我见他时,他还抱着一个外孙呢。就是我说的那个,我爷爷给他连字都备上了的那个孩子,太可爱了!”子路兴奋地说道,显然蘧伯玉在写信的时候,子路没有少抱过这个小孩。

    “端木赐,字子贡。果然是好名字!看来你爷爷道行也不浅啊。”孔子称赞道。

    他们刚到鲁国的边境,就被一个小孩给拦住了。

    子路问道:“小娃,你是何人,敢挡住大人的路?”

    小孩笑道:“我只是一个七岁的小孩,你们不认识我,但我认识你们。我今天要问你师父三个问题?你们要是答不上来就不要去见李耳先生了,直接拜我为师就行!”

    震惊,莫说是子路了,就连孔子也从未见过如此狂悖之人。

    孔子竟然上去施了一礼,说道:“我看地上画了一个城,想必是你画的了。既然是你画的城,我们自然只好请“城主”行方便了。这位“城主”小哥,请赐教!”

    震惊,羞愧。

    震惊的还是子路,羞愧的是他居然没注意,再往前走一步,他的脚就要踩在人家的“城门”上了。虽然是画的,以脚踹门固然也是“失礼”了。

    小孩笑道:“既然你如此有礼,我先问你徒弟三个问题里最简单的一个——天上有多少星?”

    从小研究星星的子路竟不能答。不能答也得说话啊,于是子路说:“星星有那么多,谁能数得清?那你说有多少颗?”

    “地上多少人,天上多少星。”小孩说道。

    窘迫,惭愧。

    虽说有诡辩的嫌疑,不过对于一个七岁小孩来说,不能不说,这是堪称完美的答案。

    “松叶冬天为何依旧青?”小孩继续问道。

    “松树心实不虚,所以才耐得严寒。”子路对自己的这个回答很满意,不仅赞颂了松树的栋梁之材,还暗讽了对方“不虚心”。讽喻,正是和孔子学的言谈技巧之一。

    “竹子是空的,竹叶冬天为何依旧青?”小孩笑问道。

    窘迫,惭愧。

    子路又一次无言以对,但凡这不是孩子,子路都想拔剑了。此时,正巧护城河旁边有群鹅跳进水里,欢快地叫了起来,好像在看戏。

    小孩回头看了一眼白鹅,又看了下子路的高冠和长剑,继续问道:“白鹅的叫声为何那样响亮?”

    子路也看了一眼伸长脖子叫唤的白鹅,说道:“鹅的脖子长,故能引吭高歌!”

    小孩笑道:“那河底的癞蛤蟆井里的青蛙,脖子并不长,怎么也聒噪震天响?”

    这是把自己比喻成癞蛤蟆和井底之蛙吧,子路真的准备拔剑了,一阵温暖的笑声让他放下了剑。

    孔子笑道:“生而知之,上也。学而知之,次也。不学自能,无师自通,非神而何?请教小哥大名!”

    “我叫项橐。虽然你的徒弟替你挡了三个问题,不过我还有最后一个问题,他想回答也决办不到!”项橐说完,就抛出了他的问题:

    “万物皆流何解?”

    “秦失金镜!”

    在子路连这个问题都没有听明白的时候,孔子已经给出了答案。

    这答案虽然比问题更短,可是这区区四个字,他仍是不懂的。一瞬间,他觉得他和这些“高人”比起来,简直是一个傻子。

    正在他犯傻的时候,项橐给地上的“城”旁边,站起来在虚空中向着洛邑的方向又画了一个大大的“城门”,说道:“地上的城门是给小人走的;大人们,请从这扇大门上路吧……”

    不知何故,从此路途轻松顺利了不知道多少倍,连坐船也轻快了不知多少!孔子让子路温习一下《诗经》里的《河广》篇。子路吟诵道: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谁谓宋远?曾不崇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