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貂蝉
繁体版

第八十七章 亩产过千

    “地价飞涨,百姓买不起地,该怎么办?”李清十分的无奈。

    “这是好事啊,卖出一些地,买粮的钱就有了,也不用抵押赊账了。”陈群却笑了起来。

    “对啊,卖地,我要卖地。”李清看到了商机:“洛阳城内的地,一律归公家所有。”李清不分青红皂白,他一声令下。

    于是,洛阳城内,所有的无主土地,全部归官府所有。

    而以前,私人占的地,也就算了,算是对那些,先行者的奖励吧。

    若是没有那么多先来一步的人,也不会有那么多人蜂拥而来,洛阳要发展起来。

    就困难很多。

    先行者必须得到一定的奖励,那么地就是很好的奖励。

    但此时的洛阳,已经发展了一些,打了一定的基础,比起周边的城池,已经好了一些。

    那么周边的人口,还会不断的涌来,被洛阳虹吸。

    这李清早就看到了。

    之所以人不断的涌来洛阳,李清才十分有底气的,他才要卖地。

    地也才能值钱,才有人购买。

    而且十分的抢手。

    商人争着抢着买。

    但李清不能卖太多,先卖出一些,获得一些钱,能够周转了,李清也就不卖地了。

    因为地会越来越涨价。

    李清不能把地,大多的贱卖了。

    要有长远眼光,不能让钱,都被商人赚去。

    “在城里买不起地的百姓,就去城外居住吧,城外的房子,也会水涨船高的。”李清想通了,他采取了,顺其自然的办法。

    确确实实如李清所想,洛阳城外的地,也会越来越值钱。

    把房屋建在城外,虽然不如城内,但赚到是一定的了。

    那些穷苦百姓,也只能去城外居住了。

    不过,先来的百姓,见城内的地,价格涨了很多,就有人卖地卖房,然后从城内搬出。

    当然也有人,大都是有钱人,从城外搬家到城内,在城内买地建房。

    事实就是这样,李清也无法改变。

    只能顺其自然。

    而有钱人多居住在洛阳城内,那么洛阳城才有消费的能力,才能更加繁华。

    并且,李清的示范效应很好,在周边的城池,开了太多的小吃。

    甚至很多聪明人,早一步把小吃,开进了洛阳城。

    于是洛阳城内人多了,小吃也多了。

    小吃部赚钱了,那么各行各业都带动了起来。

    迅速的繁荣兴旺,洛阳城很快,繁华程度就超过了荥阳!

    于是,来洛阳的百姓更多了。

    不过,绝大部分百姓是流民。

    从四面八方赶来。

    “所有的流民,都要妥善安置。”李清如今底气十足了。

    因为李清卖地,他的财政有了盈余。

    那么财政的盈余,都拿出来买粮食,都毫无保留的,用来养流民。

    流民不是白养,当然也要干活。

    最初,可以开荒种田。

    在洛阳周边,种更多的田。

    但很快,春天就过去了,来到了夏天,不适于种田了。

    大部分粮食作物,都不能种了,因为生长时间不够了,强种到地里,庄稼不能成熟。

    这样的庄稼会歉收,甚至会绝收。

    李清不会做徒劳无功的事情。

    那么来的流民,李清还是要收留,不过让这些流民,干其他的活。

    比如纺纱织布。

    还比如烧砖瓦。

    李清不会烧砖烧瓦,但没有吃过猪肉,还没有见过猪跑!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李清成功的烧出一窑合格的砖瓦。

    那么,李清就把事情,交给了流民来烧砖瓦。

    当然,李清派了负责人,也就是张狂。

    张狂也是流民,不过他认识一些字,他只是生不逢时,家乡遭灾了。

    没有饭吃了,张狂没办法成了流民。

    但李清慧眼识珠,他买了张狂,并且委以重任,让张狂帮助自己烧砖瓦。

    张狂很能干,也有领导能力,在张狂的配合下,李清迅速烧出好砖好瓦。

    那么砖瓦厂,就由张狂负责了。

    “我要烧水泥。”李清烧出了砖瓦,他沾沾自喜一段时间,但他没有满足,他还要再接再励,把水泥也烧出来。

    由于汉末的房屋,是木制结构居多。

    盖房子,主要需要木头,砖瓦起辅助作用,没有太多的用处。

    但水泥就不一样了。

    水泥若是烧出来,可以做的事情就多了。

    比如修河堤,可以一劳永逸。

    还能建城墙。

    水泥建的城墙,那坚固不用说了,更漂亮了,比起青砖建的城墙,还要漂亮不少。

    总之,水泥的作用,可比烧出红砖红瓦要高出很多。

    但水泥更难于烧制。

    否则水泥就不会,那么晚才被发明了。

    而李清也知道烧制水泥难,他也有一定的准备。

    但李清还是灰心了。

    李清忙了一段时间,他居然没有烧出水泥,严格的讲,李清是没有烧出,合格的水泥来。

    这也因为,李清日理万机,他事情太多了,他发明创造的时间少,他才没有烧出合格的水泥。

    “主公,恭喜啊!”李清没有烧出水泥,他正愁眉紧锁呢,陈群却来向他道喜。

    “何喜之有?”李清连笑模样都没有,他扳着脸问道。

    “是土豆丰收了!”陈群语出惊人。

    “什么?土豆丰收了!”李清张大了嘴巴。

    “对,就是土豆丰收了,亩产超过一千斤,因为种的太少,产量没有代表性,但亩产过千,那是板上钉钉的了。”

    “一千斤,这个产量不多。”李清却没有更多的惊喜,他十分的平静。

    但亩产能超一千斤,这若是推广一下,那可不得了,一两亩地的土豆,就能养活一个人了。

    这在汉末,是匪夷所思的!

    汉末的粮食产量太低,不好的地,产一百斤粮食都难,好地也就产二三百斤粮食。

    这样低的粮食产量,养不了多少人。

    汉代最高峰时,也就五、六千万的人口。

    人口若是再多,就要有一部分人饿死。

    因而,人口数量超不过六千万。

    但种植了土豆、地瓜、玉米等高产作物,结果就明显不同了。

    不要说六千万百姓,就是一、两亿百姓,李清也能让他们吃饱饭!

    只是,李清要一统天下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