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穿越赵高,遇到重生秦始皇
繁体版

第75章 玻璃的制造

    “为何蓟县是一零零零零零?”

    秦始皇开口道:

    “咸阳乃我大秦都城,咸阳的邮编合该是一零零零零零。”

    赵高恍然,他惯性思维按后世的顺序来排列,将邮编与地区一一对应。

    这样他以后寄信填写邮编也会更熟稔。

    可如今蓟县的地位又如何比得上咸阳?

    赵高从善如流道:

    “那蓟县就为二零零零零零。”

    秦始皇又道:

    “栎阳呢?”

    栎阳可是大秦以前的都城。

    地位自然不言而喻。

    赵高当即改口道:

    “那就为三零零零零零。”

    秦始皇再道:

    “那雍城呢?”

    雍城亦是以前大秦的都城。

    秦始皇更是在雍城蕲年宫举行的冠礼。

    赵高又准备改口,秦始皇忽然道:

    “你为何对蓟县如此在意?”

    蓟县是旧燕的都城,跟赵高八竿子也打不到一块啊。

    赵高也反应过来,对哦,我执着这个干嘛?

    一切都要以秦始皇为主。

    秦始皇说哪个就是哪个。

    后世的习惯很重要吗?

    要懂得入乡随俗。

    就好比,你都穿越到封建社会了,还准备在这搞自由民主。

    那岂不是白瞎这个穿越了?

    不,不能这么说。

    我们都是社会的五好青年,即便穿越封建社会,也应该心向光明。

    没错。

    其实,赵高也不想三妻四妾、左拥右抱、夜夜笙箫、醉生梦死。

    然而,这都是历史的局限性,他也无能为力。

    没错,这一切都是秦始皇的锅……

    赵高不再执着道:

    “臣只是随意举例,一切自全凭陛下做主。”

    举例也应是以咸阳为例才是。

    秦始皇心中如此想,却也没继续追究,道:

    “邮编一事既是你提出来的,就交由你来制定,不过需以咸阳为首。”

    “诺。”

    赵高应允,接着又将邮票等一些细节一一说出。

    “大致便是如此,具体细节还想慢慢敲定。”

    秦始皇听完点点头,对赵高道:

    “此事便全权交由你与李丞相制定、实行。”

    赵高与李斯领命。

    秦始皇又问道:

    “对了,若真如赵卿所说一般,书信体量庞大,纸张足够否?”

    赵高回道:

    “陛下且宽心,纸张数量绰绰有余。”

    自蒙恬出征后,考工室与尚方不用再全力制造军械器具。

    已经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纸张的生产中。

    如今,纸张的存量不仅早已够李斯编订“新法家”所用。

    而且,在仓库中已堆积如山。

    还有一点,因为纸张的缘故,这书信可以说是朝廷的垄断行业。

    纸张的制造方法一直处于封锁中,只有考工室和尚方会,民间商人根本不会制造。

    秦始皇颔首道:

    “既如此,朕便等上一个月,如若一个月之后没有达到一万贯,朕便定一个欺君之罪。”

    秦始皇虽是这般说,言语却没有严厉之色。

    可见即便有处罚,也不会太严重。

    赵高自然也听了出来,心想:

    可以自罚三杯吗?

    大都官员犯错,不都是自发三杯了事吗?

    希望秦始皇可以按官场规矩办事。

    不要不识抬举。

    ……

    ……

    朝会结束。

    赵高便与李斯还有冯去疾一起,商量起邮局的诸多细则。

    比如,人员问题,基础设施问题等等。

    这些方面,在朝堂之上,赵高可没时间细说。

    再与赵高的讨论中,李斯发现赵高心中已对邮局的建设有了一个全面的规划。

    仿佛已经见过邮局成立后会是什么模样一般。

    这让讨论效率提高不少。

    待讨论差不多后,赵高便告辞离去。

    他要去考工室找考工令相里拙,让其制造镜子。

    还有扑克、麻将等。

    赵高只觉他最近很忙啊。

    他不由感觉,秦始皇的好感度上升……这都是他的辛苦钱。

    赵高来到考工室。

    “赵少府。”

    相里拙见到赵高到来,拱手道。

    他望着赵高的眼神中带着敬意。

    不是因为赵高身为少府是他的顶头上司。

    只是因为,赵高发明的铁锅、造纸术与印刷术。

    他一生痴迷技艺。

    造纸术的工艺程序繁琐、复杂,非是常人可以想到。

    搞技术的对同样是搞技术的,都有些好感。

    赵高一摆手,开门见山道:

    “我需要考工令你帮我造一件东西。”

    相里拙笑着道:

    “赵少府尽管吩咐。”

    对于制造东西,相里拙自不会排斥。

    甚至有一种乐在其中的感觉。

    赵高解释了一下,道:

    “我需要的制造一件新物品。”

    相里拙眼睛一亮道:

    “新物品?”

    他瞬间想到了铁锅、造纸术等。

    这些东西,都让他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看着以前从未有过的新玩意,从他手中被创造出来,他只觉得兴奋。

    也不知道,赵高这次又会让他造出什么新玩意来。

    赵高点头,道:

    “我将其称之为‘玻璃’。”

    要想造镜子,首先自然是要制造玻璃了。

    “玻璃?”

    相里拙疑惑且有些兴奋道。

    又是一个从未听过的新名词。

    只不过,名词虽未听过,但物品不见得没有。

    古代有玻璃吗?

    自然是有的。

    不过,不叫“玻璃”,而是叫“琉璃”。

    古代的玻璃,其实和现代工业的玻璃,差距很大。

    先秦时期的玻璃主要是铅钡玻璃。

    原料是方铅石、重晶石、纯碱和石英石等。

    通过高温熔解形成钡和铅的硅酸盐。

    这种做法的玻璃因为温度低、气泡多、遇到热水还容易炸。

    因此,透明度较低且无法制作大型器具和应用在光学上。

    多用于小型饰品。

    具体的制作方法就是:

    将各种原料一定比例混合均匀。

    不过,赵高也不知道具体比例,只能靠相里拙多摸索了。

    然后,将配好的原料经过高温加热,形成均匀的无气泡的玻璃液。

    一般都在1200-1600度左右。

    大概需要八个小时左右方可熔化形成玻璃液。

    再将熔制好的玻璃液转变成具有固定形状的固体制品。

    成形必须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才能进行。

    这是一个冷却过程。

    玻璃首先由粘性液态转变为可塑态,再转变成脆性固态。

    成形就是把液态玻璃放平整的钢铁上,擀饺子皮!

    而镜面则需要设置个模具,浇筑后打磨。

    最后则是退火。

    玻璃在成形过成中经受了激烈的温度变化和形状变化。

    这种变化在玻璃中留下了热应力。

    热应力会降低玻璃制品的强度和热稳定性。

    如果直接冷却,很可能在冷却过程中或以后的存放、运输和使用过程中自行破裂。

    所以,保存一定温度,让它保温或缓慢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