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穿越赵高,遇到重生秦始皇
繁体版

第21章 天变不足畏

    对于李斯的谏言,秦始皇早有预料。

    在梦中,他就是听从李斯之谏言,实行了“焚书”一事。

    即便是现在,他依旧觉得“焚书”之举,有利于大秦之稳定。

    他虽有意与梦中的做法不同,改变梦中走向。

    但也是想用一个比“焚书”更狠的举措。

    奈何,他想不出其他更狠的招。

    李斯之智确实常人难比。

    这也是为何,虽梦中李斯与赵高同流,但秦始皇不忍杀之的原因。

    否则,赵高早就死了。

    在秦始皇看来,李斯的作用,丝毫不逊于商鞅、张仪和范雎等。

    而赵高,弗如远甚!

    在李斯眼中,秦始皇问政赵高,是恩宠的表现,但真实情况是秦始皇有意为难赵高。

    之前,秦始皇就有让赵高“因言获罪”的想法,却因美食一事,几近忘却。

    现在,这个念头却又悄悄死灰复燃。

    秦始皇看着赵高,等待着赵高的回答。

    李斯被“冷落”一旁,心中越发吃起醋来。

    不过,对于问题,赵高岂会答错?

    他从善如流道:

    “李丞相所言极是,臣意与李丞相同。”

    秦始皇对赵高的这个回答并不满意。

    都找不到错,能满意吗?

    秦始皇继续逼问道:

    “李丞相是从根本源头上解决问题,朕现在问你,你觉得分封制与郡县制孰好?”

    李斯的意思是:既然淳于越质疑郡县制不好,那干脆把所有读书人一起给收拾了。

    这下看谁还敢乱嚼舌根,说郡县制不好?

    嗯,确实简单粗暴。

    遇到问题,解决问题,顺便将提出问题的人给一并解决。

    赵高见秦始皇不断询问他的意见,也以为是看重他的意思。

    心中甚至还以为是美食起到了效果。

    要是好感度能暴涨就更好了。

    而对于分封制与郡县制,这两个制度哪个好的问题。

    这也算是个问题吗?

    郡县制是有其弊端,然分封较郡县弊端者更甚。

    分封制弊端重重,根本无需无言,历史早已给出答案。

    周行分封,有春秋战国之乱。

    汉行分封,有吴楚七国之乱。

    晋行分封,有齐赵八王之乱。

    明行分封,有燕王靖难之役。

    唐虽未行分封,但其节度使制度,节度使一人掌管军政大权,已与诸侯无异。

    因而,亦发生了藩镇割据。

    但凡掌握军政财权,虽名为诸侯、节度使,实与皇帝无异。

    “郡县制优于分封制百倍。”

    “郡县之制,乃我大秦根本之制。”

    赵高慨然道:“二世、三世乃至千万世,都将行此之制。”

    赵高所言并不为虚。

    秦始皇自称始皇帝,便是想着其后代二世三世乃至万世为君。

    而其创立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确实影响千年。

    只不过,后世千年并不是秦二世三世四世,而是汉晋隋唐各个王朝。

    秦虽亡,然百代皆行秦法。

    秦始皇追问道:

    “然淳于越之流言必诋毁郡县制,且以上三代祖宗之制说之,该如何?”

    赵高沉默一下,毅然道: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坐于下方的李斯,听到“天变不足畏”五个字后,眼中精光闪动。

    好。

    说的太好了。

    自他与陛下推行郡县制以来,艰难险阻,困难重重。

    但凡遇到一丁点问题,都会有人说这是郡县制的不好,应该恢复分封。

    可新事物的诞生,哪有事事顺遂的?

    特别是这些儒生,甚至将那些天灾人祸,诸如干旱、蝗灾和地动等,都说成是大秦实行郡县制后,上天的惩罚。

    现在,赵高的一句“天变不足畏”,直接狠狠地打了这些人的脸。

    李斯甚至觉得赵高这句话与恩师的一些想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荀子曾言:天行有常,不以尧存,不以桀亡。

    所谓的天变,不过是自然的规律而已,与变法无关。

    李斯看赵高是越来越顺眼。

    对了,赵高本就律法极好,也算是他法家之人嘛。

    秦始皇也喃喃道:

    “好一个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没错,朕为何要师法古人?

    朕德盖三皇,功过五帝,上三代有人能及朕乎?

    至于这些儒生之言,在朕耳中,不过狺狺狂吠。

    秦始皇看向赵高,似乎是想不到赵高竟能说出这般出彩言语来。

    见所有人都因赵高所言露出深思模样,淳于越有些急了。

    他急忙开口道:

    “赵高,我且问你,分封制固有弊端,然周行分封兴盛千年,郡县制有此先例吗?

    就算退一步说,郡县制之弊端就真的比分封制少吗?

    陛下虽已平定六国,但六国之人或藏于山野,或隐于田间,只待犯上作乱。

    陛下博望坡遇险,兰池遇盗,不就是最好的体现吗?

    但若有嬴姓子弟,镇守六国旧地,焉能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赵高听之沉默。

    因为他知道,淳于越之言还是有道理的。

    郡县制真的好吗?

    自然是好的。

    但大秦刚统一就实行郡县制,其实并不符合大秦的国情。

    也没有与大秦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郡县制从秦朝还是秦国的时候就开始实行了。

    以前可以,是因为当时秦国国土面积不大,只据西陲。

    朝廷命令能够及时到达秦国各地,朝廷恩威亦可辐射到秦国边境。

    可当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国土面积急剧增加,幅员更加辽阔。

    这时,朝廷恩威已很难达到大秦边角。

    这也是秦始皇为何要频繁出巡的原因。

    秦始皇五次出巡可与乾隆六下江南完全不同。

    秦始皇出巡是震慑六国余孽,而乾隆是纯玩。

    嗯,将乾隆与秦始皇比,简直就像在碰瓷一样。

    秦始皇出巡震慑六国宵小,威服天下黔首,使大秦威严传遍各地。

    只可惜,始皇一死,余威消散。

    大秦二世而亡,与郡县制也是有一定关系的。

    而如果大秦在一开始,实行分封制,或许会出现上面所说的诸侯内乱。

    可一时之乱,不会让大秦二世而亡。

    天下依旧姓嬴。

    要知道,大秦刚统一六国时,六国百姓其实并没有什么统一的概念。

    六国百姓只认六国之王,如齐王、楚王、赵王等。

    就比如齐地,齐地百姓对齐王的归属感远比对秦始皇要强。

    不过,他们只是需要一个齐王,至于这齐王是谁则无关紧要。

    齐王可以姓姜,也可以姓田,还可以刘,当然更可以姓嬴。

    所以,如果秦始皇分封皇室子弟到各地,确实可以更好的稳定地方。

    说不定真的能够让大秦二世三世乃至十几世为君。

    只不过,秦始皇不会如此做。

    秦始皇好不容易统一了天下,到最后又要将土地分封出去。

    这诸侯国,与国中之国,又有何异?

    君主尚未专制,中央也未集权,这样的大一统未免也太弱了。

    郡县制没有与大秦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分封制又好似国中之国。

    就没有什么其他办法吗?

    刘邦倒是想了一个。

    当年,汉高祖刘邦建立大汉,实行的便是郡国并行制。

    虽然,仍有封国,但可谓是退一步而进两步。

    郡国并行,稳定了汉朝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这才能够让汉朝皇帝有时间慢慢加强中央集权,并解决各种王朝危机。

    如若秦朝也如此,说不定也能如汉朝一般,延续四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