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万里地河山
繁体版

说剑

    后山的祠堂里,是师门的重地,平常难以进入。而今天,师傅把我带到这里。

    “是时候给汝等讲一讲吾派师祖的故事。”师傅仰起头,似在感叹,又似在回忆。

    祠堂正中,挂着五把不同样式的剑。

    一

    师傅拿起第一把剑,普通的铁剑,和我们平时练习之物别无二样。

    “师祖习武之时,亦是翩翩少年,其祖辈曾于山中偶得一剑法,自此便世代习武。师祖亦是如此,他勤练剑法,以剑法所示将笼势融入剑意,浑然一体。”

    “练功三五载,剑术大进,略有小成,终于在家族比试中大放异彩,引来重视。后拜入一名门,师从一大家,剑法于苦练之中愈发纯青,其师终同意他出山。”

    “在那几年,师祖用的一直都是这把剑。”

    二

    师傅缓缓抽出第二把剑,入眼处神光湛湛,寒气逼人。

    “此剑为天下少有的神兵利器,以青钢为胚,百练而成。吹毛断发,削铁如泥,是师祖在一次际会上因缘所得。”

    “师祖出山以后,因习剑人i心性常路见不平,终引来一匪首嫉恨,扬言不杀师祖羞于为人,要师祖授首。”

    “师祖正意气风发,岂能容此大辱,当夜只身一人,肩负长剑,杀上山头,与匪首决战。一袭白衣,一把利剑,一身好剑法,连斩对手七十一口,平山灭寨,一战成名。”

    “自此,方圆百里,但凡匪患闻其名者,无不望风而逃。”

    三

    “神兵之利,不如目光之炬。师祖练剑之际,忽有所悟,弃神兵利器不顾,以一软剑迎敌。”

    师傅拿出第三把剑,轻轻一挥,如水银泻地,如波光粼粼,而后其势忽转,急逸如风,忽钧如山,忽烈如炙,忽惊如雷。立劈如有千钧重,横撩不似半两轻。

    “师祖顿时欣喜不已,执此剑云游天下,挑战各方豪强,以磨炼自已的剑术。历时十载,无一败绩。各路强人无不折服,惊为天人。”

    “师祖最终剑法自成一派,为一代宗师。”

    四

    我把目光移向第四把剑,这是一把重剑,带着血色。很难想象,此乃人力可及。

    师傅拿起,尖峰遥遥指向我,顿时感到强烈的剑风如鲠在喉。

    “战事又起,师祖从军,执此剑于阵杀敌,斩敌无数,剑身饮血,似若活物,如有神助,无人能及。”

    “师祖曾陷于重围,被悬赏万金,敌人蜂拥而来,师祖战退于孤岗,倚绝壁,迎万敌,挥剑挥剑,先迎轻骑,再战重甲,横砍竖劈,人仰马翻,血光冲天。

    那一夜,天昏地暗,遍野无声,整个战场无一活物,唯师祖一人傲然屹立于尸山之上,如天神降临。”

    五

    师傅郑重的拿起最后一把剑,这是一把木剑,古朴剑身,纹路清晰,异香扑鼻。

    “师祖自血战后,每日苦思,终有一日解甲,归隐于此,开宗立派。此时师祖已臻化境,天下高手齐聚于此,以师祖指点一二为荣,声名一时无二。

    师祖于人比试时,以木剑相应,四两拨千斤,挑抹滑带削,任对手如何攻击,总不能碰之分毫,此剑法绵绵密密,浑厚无极,变化万千。悟剑六十余载,威名荡天下,师祖曾言,他一生中创出最为得意之作,皆在于此,待后人悟之。”

    六

    师傅放回木剑,转过身来。

    “师祖晚年常在此闭关,思天下大道,悟剑之精髓,道法自然,得无剑之术,飞花落叶皆为手中之剑,自然万物皆为自身之助。

    师祖每日居后山之中,观天地自然,洞世物本质。坐化之际,师祖叹曰“百年追求,皆在于此,剑法剑术,终归尘土。”

    在我错愕中,师傅对着祠堂中间挂着的木匾跪了下去,木匾正中刻着一个大大的“道”字,香案上还有一个木匣。

    待师傅起身,命我跪下。他打开木匣,里面装的是文房四宝,还有几篇竹简。

    “师祖临终时遗言,世上纷争无外于利。争强斗狠,弱肉强食,最终生灵涂炭。吾等习武之人尚能恃强凌弱,而羸弱之人只能俘人宰割。止戈为武,化干戈为玉帛,匡扶正义,为习武者之责,然天理之道在于和,霸道不长久,王道永存。行王道者在于教化,使人异于禽兽。世上之人尽知天理,岂会相屠焉?”

    师傅看着我,良久,说:“师祖的第六把剑,我想你已经知晓。其实,习文习武,殊途同归。同为江山社稷,修身治国平天下,匹夫之志也。乱世需要我们武者,盛世我们归隐于山林。”

    “去吧,开宗立派,教化大众,勿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