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国纪事
繁体版

唐民逐唐王

    今之唐王,因其生伴异象,又解暴雨之灾,是以名奇。

    自敖奇生至今,唐未有天灾,民皆以为乃敖奇之神,遂甚敬。后又常有亡者能托梦于敖奇,以明其冤,添其神妙。

    及上代唐王崩,因殷太师徐启与唐王敖奇乃故交,是以随申淑一同赴唐。

    会葬毕,徐启与唐王独言良久。归殷途中,徐启言于申淑:“唐王之位必不久矣!”

    申淑惑,问道:“唐王之贤与神,民皆知也。何以言位将不久?”

    徐启叹道:“其神若有止,其位可久矣,然其神无止,是以位将终!”

    申淑未解,徐启言数年后自知,乃止问。

    敖奇继位一年,日断人事,夜断鬼事,人能欺人,难欺于鬼,是以唐之贪赃枉法之官,阴险狡诈之民皆无所遁形,吏治民风大改。民喜。

    唐王二年,敖奇非独能于梦中解冤,其见人,则能知人之过。敖奇数斥臣下必不为人知之过。又或有初见者,有甚恶者,敖奇知其过,不喜之色难掩。是以唐之臣民及外使皆惧其神。民惑。

    唐王三年,敖奇见其人,能知其想。民不可出于口之思,常有,且恶极!虽有思,必不欲之,必不为之,必不成之,是以无患尔。而唐王能知其思,因其恶极,乃发于色。臣于其后乃疑,遂知唐王能明民之思。民惧。

    唐王因臣之思恶极,使其族与殷、楚练兵。唐王四年,与楚、殷各练兵五次,楚、殷烦其数矣。乃暗通唐之大族,殷、楚出兵,唐之大族为内应,围唐都!

    唐民虽惧唐王之神,然其于唐民,德甚大,遂立太子为唐王,而逐唐王出唐。殷太师徐启乃使人护敖奇及其妻子入殷,迁于徐氏所居卉城。及入殷境,敖奇之神妙不存。

    申淑言此事于群友。

    学生A:“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此之谓也。”

    殷王四十年,唐、楚各择吉日嫁王室之子于殷太子申淑。

    唐甚大,何以与殷、楚联姻?宠其子女也。其无才德者,为唐大族之妻不若为楚、殷之夫人也。

    滕虚国太子闻此,大醉三日!

    殷王四十二年,申淑有子,名盛。

    殷王初登基,常游国都,遂遇王后曲怜。其后虽亦游王都,正值改革,国事繁杂,是以未出其都也。殷王四十五年,改革已毕数年,乃使太子申淑理国,其则与王后曲怜乘乘马巡游殷地。

    殷王五十年,王后曲怜薨于巡游途中。

    殷王五十一年,殷王崩。申淑继王位。

    未几,申淑之母于夫人及谷夫人亦亡。

    因龙族寿长,敖夫人自请归唐,后再嫁于唐西方小国离国。

    自申淑登基,文有徐启,武有谷齐,且天公作好,五年未有灾乱。

    殷王五年,申淑年四十有六。滕虚国来使,下战书。

    申淑知杞鲂之意决,许之,将战于滕虚与殷边界。

    前者滕虚国都至殷都,极速且需

    三月,何以今言滕虚与殷接壤?

    上代滕虚国国王杞卜,虽颜、身返初,然其寿定矣,与上代殷王同年而崩,杞鲂继位。

    始滕虚与殷尚隔三国,今接壤,皆杞鲂之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