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莱,阿莱
繁体版

第十八章 初心尽不违

    静莱妈妈叫许钰萍,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生,是一位事业心很强的独立女性。她在家排行老二,没错,上有哥哥,下有妹妹,就是夹在中间最不受宠的老二。许钰萍从小性格独立,又勤快懂事,生命力也很顽强……

    在那个生产力低下,物资匮乏,生活质量也差劲的年代,普通老百姓能吃饱饭就已经很不错了,想读书?没门儿,也没有那条件。

    但偏偏许钰萍就是个读书的料,考试次次都是班级第一,门门学科都是全优,还擅长体育,打乒乓球和篮球这些根本不在话下,又是班长,和同学们关系处的不错,也深受老师们的喜欢。那时她还会写点儿剧本,自导自演,曾经在全校师生面前表演小品呢。

    许钰萍那时候觉得最幸福的日子,就是在学校里度过的时光,可以暂时忘记割兔草,喂牲畜这些无法逃脱的“任务”,稍不听话,惹到了母亲,就是一顿棍棒伺候。

    中国家长式教育方式,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黄荆条下出好人。”

    孩子不听话或者不顺父母意,打一顿。而老一辈的人无法受到更好的教育,能区分什么教育方式才妥当这些吗?他们最忌讳的就是年轻人学懒,恨铁不成钢。虽然这样的教育方式让人诟病,多少人也对此深恶痛绝。

    但其中好的一点是:能让孩子们很早就知道不偷懒,不游手好闲,不然有那些好吃懒做的坏毛病,很难成事。

    静莱的外婆,也就是许钰萍的母亲,典型的上世纪的劳动妇女,性格刚烈,天天面朝黄土背朝地,大字儿不识一个,操心的就是孩子们上学的学费问题,好不容易把猪喂肥,就得马上卖了给孩子交学费。

    她命也不好,年纪轻轻的,孩子还这么小,丈夫就在外面跟人喝酒醉死了,一个人拉扯着两个孩子,那苦流多少泪都说不完,还能怎么办呢?日子还得过啊,过了几年托人介绍,又跟了一个新的男人,结了婚,又生了一个女儿,许钰萍跟这个同母异父的妹妹差了整整十岁,从此这个家庭才算稳定下来。

    两个要强的人成为母女,就是针尖对麦芒的感觉。一个人想通过学习改变命运,走出去。一个人可不管这些,担心的是今天的农活做完了吗?今年的庄稼收成好不好?许钰萍很小的时候就知道钱的重要性,也知道那个钱有多不容易来。

    他们都在长身体,但家里可没有多余的衣服,通常是哥哥穿过的衣服她接着穿。

    许钰萍记忆犹新的一件事是,她和哥哥去田里捉龙虾,自己还去挖折耳根(鱼腥草),洗干净再拿到集市上去卖——几毛钱一斤,就这样攒钱,攒啊攒啊,终于凑够数目了,就去镇上让做衣服的裁缝打一件白衬衫。

    当新衣服做好后,许钰萍立马穿上,崭新的被熨烫的整整齐齐的一件白衬衫被她穿在身上,穿到学校里面去,别提有多神气了。

    那年代自然灾害多,粮食作物受影响而大大减产,没什么多余的食物。大人和小孩都吃不饱,许钰萍和哥哥常常挨饿,有一次许钰萍在学校还饿晕了,路上走着走着就倒在了地上,吓得哥哥连忙把她背回家。

    十几里路的距离,单薄瘦削的哥哥硬是把她背回去了,母亲看到背回来的女儿,赶紧找了村医,赶来的村医一看:“这孩子就是饿着了,没哈大毛病,营养跟不上......”

    家里确实没什么吃的,大人也无可奈何。两兄妹相依为命,她和哥哥亲近,也觉得只有哥哥最疼她了。高考前一天,许钰萍母亲把两个孩子叫到跟前,说:

    “我们家里条件有限,你和哥哥都是一样的,上完高中就不上了,不管考没考上……”

    母亲不敢看两位孩子渴望的目光,把头一扭,用围裙擦了擦没忍住的泪。许钰萍听完母亲的话,睡觉的时候只能偷偷缩在被窝里面哭,她突然觉得未来很灰暗……

    不管日子过得怎么艰难,只要有盼头,人的内心就有动力去做事,吃再多苦也愿意。而当期望被磨灭,现实给人重重一击,又当何去何从?初心又如何不违背?阶级的断层和分化,让所有的人都得适应和改变,在相对公平的大环境和大改革中,谋求一席之地。

    适者生存,劣者淘汰,无一幸免。

    考场上,许钰萍答题的手都在颤抖,委屈的眼泪快要绷不住了,她平复心情,完成最后的答卷。那些题她都会写,她知道自己一定考得上,但也知道和学校再无缘了。

    那时候的80,90年代,哪怕是中专毕业也是人才,毕业后都是国家分配工作,带干部指标,在单位里也非常受重视。而许钰萍没办法,考完试连成绩都没看,没过多久就直接跟着一位亲戚进了广东珠海的一家鞋厂。那时候珠海作为最早进行改革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已经在政策的推动下,飞速发展了快二十年了。

    大量工厂的建立,使得对劳动力的需求急剧上涨,四川省人口众多,不少人都会选择去广东省务工。许钰萍人生中第一次坐了十多个小时的车来到珠海,深刻感受到了大城市的繁华,告诉自己一定要扎根下来,开始努力地工作,省吃俭用地攒钱。

    十八九岁的许钰萍没有电话,自然也就无法跟家里联系,可她没有很想念家乡,当时的她也觉得家乡没有什么好留念的吧。后来又和朋友一起做生意,有了点资本后,辗转去了成都,在这儿遇到了同是老乡的吴爸——吴显林,两个人惺惺相惜,没过多久就扯了结婚证。

    两人凭借吃苦耐劳的精神,奋斗多年,终于在成都落了户,有了房,安了家。许钰萍摸爬打滚这么多年,还是觉得吃了文化的亏,所以对静莱一直很严厉,希望女儿能接受到更好的教育,她愿倾其所有。但这孩子,偏科太严重,她很是担心。

    过了这么多年,许钰萍对母亲的恨意没有大了,而她直到现在都不知道当时考了多少分,但她知道肯定是稳定发挥。许钰萍某年在过年的时候回了趟老家,还碰到曾经的班主任,

    这么多年过去了,老师都还记得并能准确喊出她的名字,说她当时成绩可好了,是不可多得的好苗子。

    许钰萍释然地笑笑,她自己都快忘了以前的“辉煌”了。

    静莱了解这些,是和妈妈谈心的时候,妈妈告诉她的。静莱不能评判什么,谁对谁错也不能单纯地衡量。而外婆对她很好,可能是隔代亲吧,也可能是外婆把亏欠妈妈的爱弥补在了她的身上。

    她知道妈妈还是有点不甘心,心中的埋怨也是不容易完全消失的。不仅仅是因为上学,还有那些欠缺的母爱和父爱。而如果当初外婆供儿女继续上学,是不是现在的他们都有更好的前程?而外婆也会因此享受更多的福报吧。

    读书,是很好的出路。但在那个时候,有的人真的别无选择。初心尽不违,而初心又有多难守。

    如果有更好的选择,谁会不愿意呢?妥协,每个人都会有妥协的时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