奁中钗
繁体版

一百七十六章

    接下来的路程清荇虽然自在了许多,但也并没有像没了笼头的马儿一般四处撒欢,白日依然是赶路为主,夜间留宿的时候也多半足不出户,衣食用物也颇为低调,避免引起太多关注。

    泰平不但武艺高强,而且十分细心老道,除了护卫她们的人身安全,赶路之时也十分体谅她们的不便之处。

    荻花做事周到爽利,服侍清荇十分尽心,与服侍张渚时别无二致。

    晴雪虽然很少往清荇跟前凑,但是也从不生事,因此她们这一路下来除了疲惫些,并没有遇到什么太大的麻烦事。

    眼看天气渐渐有了几分夏日的炎热,清荇知道这是快到云州了。

    此时距离她离开上京城之时已经过了整整四十日,据荻花所说,她们这算是走得比较赶了,这种远近的路程,有的人两个月都不一定能顺利到达。

    云州确如传闻中所说,是一个温暖湿润的地方,到处都盛开着色彩绮丽又叫不上名字的花朵。

    这一日午后,她们的马车经过了一个大湖,那湖面在阳光照耀下显的五彩斑斓,好似打翻了一池子颜料。

    清荇见这里地势开阔,风景秀丽,便叫停了马车,准备歇息片刻再接着出发。

    秋叶跟荻花紧紧地跟在她旁边,清荇踩着绵软的草甸走到了水边,认真地分辨着彩色的湖水到底是如何生成的。

    荻花热心地为清荇解释着湖水呈现这般色彩的缘故,这个大湖也算是云州府一处有名的景致,里面长着许多异色水草,生在里头的鱼群也多是绚丽的彩鳞,因为湖水实在清澈剔透,所以这些水草跟鱼群的色彩都无所遁形,以至于这湖水看起来是彩色的。

    清荇感叹道:“都说眼见为实,不过是没有完整见识这大千造物罢了,我竟分辨不出这到底是水色还是草色。”

    她说着说着,就弯下腰,似乎要去掬一捧湖水来亲自验证一番。

    荻花眼疾手快地拦住了她:“娘子当心,这湖水虽美,却养着一种水蛇,生的也是色彩绚丽,却是剧毒无比,平日最爱潜在水草下,专吃水鸟及来饮水的禽畜。”

    清荇听她说有蛇,登时一个激灵,浑身一凉。

    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东西也算是给清荇留下阴影了。

    荻花笑了笑:“娘子想是不知道这云州虽然风光秀丽,却是有名的毒州,便是娘子现下踩着的杂草,也是一种可以用来入药的毒物。”

    清荇一边退开两步,离那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湖面远了些,一边满是欣赏地看向了荻花:“想不到你竟这般博学多识,莫非你以前来过这里?”

    “娘子说笑了,奴婢就是一名普通下人,不曾真正读过几本书,只是西州与这云州正好挨着,风土人情有几分相似之处,奴婢自幼长在西州,对这几个州府的环境还算熟悉。”

    “西州?”清荇将这两字在舌尖咂摸了一个来回,她大概知道张渚就是从西州来到上京入学赴试的,但是张渚在西州具体是怎样的情形,她依然一无所知。

    荻花倒没有对她太过讳莫如深:“公子是在西州府的天宁城长大的,奴婢跟泰平都是公子的家生奴才。”

    “原来如此,”清荇微微点着头,认真地打量了荻花一番:“这么说来,公子在西州还有一个家了?”

    荻花点了点头:“这是自然,咱们老爷子还在西州呢,虽然他老人家立志修道,避世独居了,但是公子还是将大部分人都留在西州照料他老人家。”

    清荇陡然停下了闲逛的步伐,吃惊地看向了荻花:“老爷子?!是。。公子的父亲?”

    荻花忍俊不禁:“公子又不是石猴山精,自然是有父母的呀。不过夫人确实仙逝已久,不在人间了。”

    头上突然冒出来一个家翁大人,清荇顿时无心赏景了。

    荻花感受到清荇突然多了几分拘束的情绪,便笑着安慰了她一句:“娘子不必担心,老爷子跟公子的性情如出一辙,平生最懒料理琐事,于俗礼小节从不挂心,娘子便是眼下见到他老人家,也不会受什么刁难的。”

    清荇勉强笑了笑,说了句那就好,便匆匆地回到了马车上。

    刚动身继续赶路,清荇就隔着帘子问泰平还剩下多远的路程。

    泰平一边稳稳当当的驾车,一边字句清晰地回答清荇的问题。

    剩下的路程不远,但是要进云州城的话,晚饭可能就只能在车上随便吃些干粮对付一下了。

    清荇选择了今夜进城,于是泰平便将马车又催快了一些,一行人正赶在城门换防关闭之前到达了云州城。

    虽然此时天色已经黑了,但是云州城不愧是云州府的首府,似乎就是一个小些的上京城,城里道路宽阔整齐,屋舍参差交错,酒肆客栈彻夜不闭,十分热闹繁华。

    云州人的衣饰打扮与上京城区别颇大,清荇知道这是因为这里曾经是一个并入大虞的小国,他们多数人披金戴银,花样别致的服饰常常露出小臂跟小腿,十分适合这里常年温暖的气候。

    当然,严妆华服的大虞人也不少,各色服饰交织在一起,竟然别有一番特色。

    清荇悄悄打量了好几次,十分新奇。

    进城大约一个时辰后,马车到了云州府衙。

    泰平下车去问新来的通判大人安置在衙署何处,那值守的人见是通判大人的家眷到了,倒有几分热心,主动打了灯笼引着他们绕过府衙正门往后巷走。

    云州衙司连带各级官吏寝卧的屋舍都在这一条街上。

    那领路人在一道侧门前停下了脚步,告诉泰平这就是通判大人现在住的地方。

    泰平自腰封中取出一块碎银请他买些酒菜吃了提神,又口称多谢。

    那领路的接过银子,说了句应当的就拖着步子去了。

    泰平上前叩门。

    已经下了马车的清荇借着灯光打量着这地方。

    一丈多高的灰砖垒就的院墙上隔一段距离就开了一道小门,每道门口都挂着一盏灯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