奁中钗
繁体版

第二十二章

    这位继妻谢氏虽然不是两人的正头婆婆,但却是正宗的皇家血脉,乃是故去的礼郡王的独女,因为只得她这一点儿血脉,破格封了郡主之位,赐食邑五百户。

    自幼失怙的怡安郡主很得先太皇太后的喜爱,自幼常行走于宫闱,是先帝的幼时玩伴。

    怡安郡主有这两座靠山,倒也生活的安逸自在,长大之后更是目下无尘,孤高矜贵。

    因为怡安郡主身家丰厚,又生的甚是美丽,上京无数子弟蠢蠢欲动,使劲了浑身解数来引起郡主注意,以期抱得佳人归。

    偏偏这怡安郡主后台硬,自然腰杆子粗,对着京中诸王孙子弟的奉承讨好皆是冷若冰霜,不肯给个好脸色。

    这般蹉跎了数载,怡安郡主已是双十年华。连一向纵容她的太皇太后都着急起来,命她须得一年之内选个郡马,将自己嫁出去。

    怡安郡主自是不肯,问急了,才说自己所青眼之人已有妻室,今生自己不嫁人便罢,若要嫁,也只嫁与他。

    太皇太后再细一问是谁家的儿郎,竟是听了个未曾听闻的生名字。

    怡安郡主中意的公子自然就是时任户部詹事的葛尚书的独子葛侍郎了。

    只是那时的葛侍郎虽然还是一个太学学生,但已是英年早婚,有了妻子儿女,家庭堪称其乐融融。

    太皇太后细端详怡安郡主,反复确认,怡安郡主皆表示若非此人,宁愿终身不嫁。

    于是最后怡安郡主自然如愿以偿。

    先皇亲自下旨赐婚,怡安郡主嫁予葛侍郎,与葛侍郎发妻张氏做了平妻。

    那张氏本就因丈夫叫人分去一半一事心中不忿,又看到葛侍郎与新夫人也颇为和谐,此后便终日郁郁,在生下二老爷葛明忠一年后便撒手人寰。

    那怡安郡主自此便独占了葛夫人的位置,与葛侍郎相携相伴,已是过了四十载。

    只是略微遗憾的是怡安郡主只得一女,这位葛小姐在家中长到十几岁,也常随母亲进宫玩耍。后头不知怎么竟叫虽然已是隔了好几代,但是身份上依然是舅舅的先帝相中了。

    先帝不顾非议强纳自己的外甥女为妃,当时在朝堂上起了好大的风波,葛尚书也是被气得挂印请辞。

    奈何天子一意孤行,最终葛小姐还是进宫做了妃子,好在这位葛小姐顺利生下皇子,免于因无所出随几年后便驾崩的先帝共赴极乐。

    庆禧帝登基后,对着这比自己只大了几岁,拥着幼子瑟瑟发抖的庶母略头疼了一阵。

    他算是名正言顺登基为帝,这葛妃更是不曾有任何争储之心,又还有那么一丝遥远的亲缘关系,自然不好过于赶尽杀绝。

    最后只得拣了了个不肥不瘦的封地叫才八岁的平王就藩,而已是康太妃的葛妃自然随子就藩了,如今已是悠悠十载,中间不过短短进京小住二三次。

    葛家两位老爷皆为张氏所出,因着这段旧事,与怡安郡主自来便不亲热。

    后头两人各自娶妻生子,但两个儿媳也是耳闻过这一些前尘的,自然是夫唱妇随。

    虽然大面上不敢失礼,但也就是每日里例行问安罢了。

    两房的孩子们,也多怕这个总是仰着脖子吊着眼睛一脸高傲的继祖母,自然不敢亲近。

    因此,怡安郡主这十数年膝下空虚,如今年纪渐长,比年轻时短了精神,整日里也有几分寂寞。

    所以她更加不肯叫两个儿媳妇清闲了,每日的晨昏请安皆不曾免去。有什么大事也要先来请示她的主意。

    只是近日葛太妃与平王回到京城,虽然眼下尚在宫中拜谒皇上太后,但母女相见之日自然不会很遥远了。

    因此心情稍有几分松快的怡安郡主听说了清馥要与母亲姐妹于宫中相会一事,倒不如往常一般独断专行,而是叫李氏秦氏二人自己看着办。

    几个前来问安的孙女自然也得知了这一消息。

    清懋站在一旁,心内自然好不复杂。

    清淽等人从未进过宫,又与清馥未有那许多纠葛,对于此事倒是充满了新奇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