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西洋
繁体版

第十九章、成祖家宴

    结束了灯会,郑和休息了几日后朱棣邀请郑和来宫里和徐皇后以及三个皇子吃饭。郑和赴约来到了宫中。

    家宴安排在了南京皇城的内廷乾清宫。

    朱棣说“三宝,你十二岁进燕王府,朕早就视你如自己家人了。今天这里没有外人,只有你徐姨和你三个一起长大的兄弟,不必多礼,咱今天就话话家常。”

    郑和坐到餐桌旁。

    朱高煦说“马兄弟(郑和本姓马,因在靖难之役期间在郑村坝立有战功,后朱棣赐姓郑),两年未见变精神了许多呀。你游历了这么多国家都看到了什么?快给咱兄弟几个讲讲。”

    郑和说“这西洋不比大明,他们和我们在文化、饮食、风俗、习惯上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就拿浡泥国来说,那边不种粮食,他们平时都是去海里打鱼或者是去山林里打猎。而且他们还会经常做一些类似于占卜和通灵这样的仪式。”

    朱棣说“那在语言交流上朕为你选拔的几位通事有没有帮上你的忙?”

    郑和说“西洋国家各有各的语言,有的地方甚至十里不同音,多谢陛下为臣特意选拔的通事在这一路上为臣翻译,臣这才可以顺利完成陛下交给的任务。尤其是马欢,这一路多亏有她,我们才能从西洋人那里得到陈祖义的线索。”

    朱棣说“那太好了,这说明朕没有看错人。趁她还没有回绍兴老家之前,朕得重重封赏她。”

    郑和说“臣这一路到访了海外二十余国,每到一处,臣都会向当地的人民传播陛下的天恩和大明的国威。臣更是收到了海外诸国国王和酋长愿意和大明永结盟好的国书和信件十余封,这些都会在明日的朝会上呈献给陛下。”

    朱棣说“现在三宝是见过大世面的人了,你们以后要多多向他请教。”

    郑和说“皇上过誉了,三位皇子都比微臣优秀。微臣只是奉陛下旨意巡访西洋而已。”

    朱高燧说“马兄弟不必谦虚,来,我们兄弟几个敬马兄弟一杯。”

    郑和和三位皇子在酒桌上推杯换盏,有说有笑。

    朱棣说“这陈祖义为祸四海十余载,郑和,你这次下西洋能不负朕的重望将陈祖义押送回国,不仅是为朕、为大明,更是为整个西洋人民立了一大功啊。”

    郑和说“陛下过奖。不过臣这一路巡访西洋,亲眼看到、亲耳听到无数西洋人民因为陈祖义而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又看到西洋人民在陈祖义的势力下又是何等的无助和无奈。他们盼望着有朝一日可以有一个救世主出现,帮他们消灭陈祖义,脱离这无尽的苦海。”

    朱棣说“朕之所以要在这么多外国使节和大明百姓的观看下举行盛大的仪式处决陈祖义,就是要向所有受过陈祖义之害的西洋人民说,从此以后,四海太平了,而给他们带来和平的,正是朕、是大明。同时,更可以立威,以后不管是大明国民还是海外番邦,胆敢破坏和平秩序做打家劫舍、烧杀抢掠的勾当的人,就是陈祖义这个下场。就算他们逃到天涯海角,我大明的军队也会虽远必诛。”

    郑和说“皇上圣明。”

    突然朱棣想起来了一件事,说“三宝,这次下西洋你有没有发现朱允炆呀?他是死是活?”

    郑和说“臣在南洋沙巴的一所寺院里见到了朱允炆,朱允炆已剃度出家、皈依佛门,现在法号空禅。他说他已遁入空门,四大皆空,不再有世俗的姓名和曾经的身份,也不会再计较和皇上的恩恩怨怨,只想在清净的寺庙里和青灯黄卷为伴,度过此生。”

    徐皇后对朱棣说“既然他已出家,也不想再和你争夺所谓世俗的权力,我看不如不必再去追究那往日的恩怨。”

    朱棣放下碗筷,沉思良久,这是朱棣最大的心事。此时,这一位有着雄才大略的帝王也犹豫了。其他人也都停下筷子,望向朱棣。

    正在此时,道衍法师姚广孝突然从门外走进来,气定神闲地说“陛下不是说要施仁政吗?得饶人处且饶人。事到如今,陛下已是国内外人民认可的皇上,他朱允炆已对陛下造不成什么威胁,况且如今朱允炆已经出家,不再争权夺利,而且他还是你的亲侄子,何必赶尽杀绝。宽宏大量既可以为陛下积德行善,也可以让天下人民看到一位有着仁爱之心的好皇帝。”

    朱棣见是姚广孝来了,说“大师,你总是这么突然出现。说得好哇,大师一言,朕茅塞顿开。朱允炆已死,从此不再有什么朱允炆,只有空禅师傅。往日恩怨朕也不再追究。来,既然大师来了,那就一起来喝一杯。”

    姚广孝回答道“贫僧来此就是来帮助陛下排忧解难的,既然陛下的心事已解,贫僧也就完成任务了。陛下,贫僧告退。”

    朱棣笑着说“这个道衍,从来都是这样。也罢,让他去吧。对了,郑和,一会儿吃完饭去看看你师父(朱棣曾让郑和拜姚广孝为师,姚广孝收下郑和为徒后赐法号福吉祥),你回来后好像还没去看过他吧。”

    郑和回答道“臣遵旨。”

    家宴结束后,郑和前往鸡鸣寺看望姚广孝。

    郑和走进寺庙,只听到有一人说话,却不见其人“福吉祥,你回来了。海外异域的世界可否令你大开眼界?”

    话音刚落,只见一位身着黑色僧衣的和尚在一个拐角处走出来,没错,此人正是姚广孝,也是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朱棣下定决心发动靖难之役取朱允炆而代之并登上九五之尊,姚广孝功不可没。可姚广孝在朱棣登基后并不要什么封赏和爵位,更对金银财宝、美色豪宅不感兴趣,他只向朱棣提了一个要求,就是在南京城的鸡鸣寺赐给他一方土地来修行念佛,其余别无他求。朱棣虽授予姚广孝宰相之职,可姚广孝却只是在鸡鸣寺里身着黑色僧衣日日诵经。因为如此,满朝文武都称呼姚广孝为黑衣宰相。

    郑和施礼道“弟子郑和,拜见师父。”

    姚广孝说“朱允炆是你决定不把他带回来的吧。”

    郑和回答道“回师父,弟子找到朱允炆后与他交谈了一番,他的一席话道理深刻,令我茅塞顿开。弟子想既然他朱允炆已经远离尘世,何必要赶尽杀绝,这样还能彰显我大明朝的仁德广施。”

    姚广孝听后哈哈大笑道“我的弟子终于悟透了佛家的真谛,不枉费我对你的精心栽培。如果朱允炆回来,就算他朱允炆没有皇位之心,天下残余的建文旧臣也会发生动乱,而且皇上也会在叔侄之情和斩草除根之间陷入两难的境地。郑和,你做的好啊!既避免了一场可能的内乱又避免了皇上叔侄之间的继续残杀。”

    郑和道“师父所言道理深刻,弟子谨记师父的教诲。”

    姚广孝背过身去,缓缓踱步走进寺庙深处,留下一句话“郑和,你是海的儿子,你注定会与海结下不解之缘,而你郑和也会把自己的后半生都奉献给这片蔚蓝色的广阔大海。记住为师的话,深蓝色的大洋才是属于你郑和的舞台和天地,后人也会因海而记住你郑和,你郑和也会因海而永载史册!”说完,姚广孝消失在了寺庙的青松翠柏之中。

    郑和磕头说道“弟子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