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时代:从少年闰土开始
繁体版

第一百零四章 八月

    辗转到了八月。

    正式开始乡试,到了省城杭州来参加考试。

    这一回是考举人了。

    举子会比秀才厉害很多。

    考试共分三场,每场考三日,三场都需要提前一天进入考场。

    考满足足九天。

    乡试由朝廷委派翰林、内阁学士前往各地主持,各地布政使衙门则要抽调官员负责具体事项,其中在考场内办事的称为内帘官,主要负责监考和阅卷,如主考、房官、内提调、内监试、内收掌等。在考场外办事的则称为外帘官,主要负责管理考场的事务,如监临、外提调、外监试、外收掌、受卷、弥封、誊录、对读。

    朝廷派遣的正副主考,以及地方抽调的官员们开始入闱,先举行入帘上马宴,内外帘官都要赴宴。宴会之后,内帘官进入考场内分配好的处所,监试官封门,此后内帘官便不再外出,且内、外帘官不相往来,有事只能在内帘门处交谈。

    号房,作为专供考生在贡院内,答卷和吃饭、住宿的考场兼宿舍,条件非常的简陋。

    贡院里的监考很严,考生进入贡院时,要进行严格的搜身,以防考生的身上藏有夹带。和之前的几次考试倒也差不太多,只是会更加的严格。

    当考生进入考棚后,就要锁门。考生们参加考试期间,吃喝拉撒睡皆在号房内,不许出来,直到考试结束。一待就是三天。

    考试的内容无外乎四书五经,策问,诗词经义,八股。

    第一场,三道四书题每道都要写几百字,四道经义题也需要写几百字。这些对于闰土来说并不难。但想着要搞个好名次估计也不容易。

    第二场,考五经。还有诏、判、表、诰,同样写几百字。

    第三场,考时务策,结合经学理论对当时的时事政务发表议论或者见解。儒家经学是核心内容。

    闰土打起精神。

    刚一看到卷子的题目就进入了空间中去。

    这里面有着百倍的时间,足够慢慢的进行准备。

    每个考生都认真对待。

    考过了,差不多就能一步登天。

    没考过,就需要再等三年。

    甚至有人会铤而走险的去作弊。士子作弊一旦被发现就是灭顶之灾,不但会被革职,甚至还有发配充军的危险。

    都想着考出个好成绩。

    儒林外史中就有一篇范进中举的文章。范进原先是一个穷书生,遭到了街坊四邻以及自己老丈人胡屠户的讥笑嘲讽。为了考取功名不惜让自己的妻子母亲饿着肚子,终于,在范进的努力下考到了举人,让大家刮目相看,但是因为不相信这个令人兴奋得消息。范进竟然神经错乱疯了起来。足可见其重要性。

    在乡试之前,闰土还参加了一次科考取得了乡试的资格。

    乡试又称大比、秋闱。考试的录取率在百分之三四的样子。

    闰土的想法就是不在乎名次,只要能通过就成。

    到了第一场的第三天考完,闰土出了考场。

    直接去绍兴最好的酒楼搞了个房子吃点东西休息一下。

    开始了第二场。

    再次回到了号房,号房内的条件很简陋,通常只有上下两块木板,上面的木板做桌子,下面的做椅子,想要睡觉时,则将两块木板拼起来做床。

    号房里还会为考生准备一盆炭火、一支蜡烛,炭火即可用来取暖,也可用来做饭。

    这时候是秋天,到了晚上的时候稍微的会有点儿冷。

    至于做饭,闰土全部在自个的空间中解决。

    空间里头装着大量的书。

    可即便有着这么多的书,开卷考试了,对于考试的帮助也不会特别的大。

    文章也不能照抄书上的内容。

    在一个小小的房间吃喝拉撒待三天,对于毅力和体力也是一个考验。

    不过基本上都能吃下这个苦头。

    现在的交通不便,不少的读书人大多清贫。

    要是进京赶考的话,那可要到京城去。

    说不准就要花上个把月。

    进京的盘缠是一笔很大的开销。

    风吹日晒,长途跋涉,需要体力。

    即便如此,大家还是趋之若鹜。

    举人跟秀才相比,差不多是一步登天了。

    最好的待遇就是免税权,即举人名下土地可以豁免皇粮国税,如此一来便会有百姓或乡绅主动将土地投效到举人名下,从而获得免税权,于是举人一跃便可成为地主。基本上附近的百姓乡绅都愿意把地给过来,各种的苛捐杂税。种的粮食交税可能要交一半还多。

    还有就是能做官了,运气好点还是能够外放个七品知县,即便运气差点只能混个县丞、主簿等佐贰官,那身份地位也已经是大为不同,毕竟已经等于成为了统治阶层。

    一连几天考完。

    闰土也只有八分把握。

    关键是那个录取率太低了。

    才百分之三四。

    自己又是第一回考。

    考场中出来的人还看到了不少白发苍苍或者年龄较大的中年人。

    三年一次考试,估计考了七八次的人都有。

    这些可都是经验,和第一次考的相比多少会有那么点优势。

    闰土在心里期望着能过,不然下一回就要再等三年了。没多久朝廷都要没了。

    杭州不如上海滩繁华,但比起其他的要好太多了。

    并且上海滩那边已经注入了很多西方的东西。

    还是杭州的韵味更好。

    到了钱塘,准备着坐船回去。

    做船的人挺多。

    听到了他们的对话。

    知道这个是漕帮的船。

    漕帮也是一些普通百姓组织起来的。

    现在还好一点,在之前,太平生乱的时候,河道阻塞,漕米改为海运以后,漕帮生计维艰。

    遍地烽火,各地纷纷办团练自保,朝廷焦头烂额,只顾军务,尚且不暇,自然无法来管漕帮的生计。

    漕帮的头头无不体谅,因此各地帮中有弟兄闹事,他们都是好言相劝,家家有老小,总得要喂饱肚子才行。

    去寻求生计,想办法,漕帮有船有人,不仅运漕粮,还运别的东西,载客也有。

    闰土想着应该和他们谈下合作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