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口之家之十二
2018年6月25日星期一
伙伴
周三从外地回BJ,我们讨论哪天去幼儿园,我说:“明天你去幼儿园吗?”
你问:“明天是周几?”
我答:“周四。”
你回我:“可以,但是周五我就不去了。”
我问:“为什么呢?”
你答:“周五我是值日生,学校要背菜谱,就一天(准备),时间不够。”我表示理解。
周四一早我喊你起床,你哼哼唧唧,爸爸在一旁说:“昨晚睡得晚,别去了,请假吧。”
你睡梦中得了这一句,也跟着含混地说:“帮我请假吧。”
起床,玩了玩具,有些无聊了,我问:“是不是后悔没去幼儿园了?”
你客观地答:“我是太累太困了,起不来。”
BJ白天的天气很热,热得人不敢出门,在家没有小朋友,总归还是有些许无聊。
终于挨到太阳落山,暑气退了些,你催我快些出门。电梯里,你问:“妈妈,如果小朋友不和我玩怎么办呢?你能帮我邀请小朋友一起玩吗?”我答:“出去看看吧。”
院子里已经有好些人在乘凉了,你拿着跳绳,走到认识的小朋友身边跳绳,那个小朋友说:“我们一起跳绳吧。”你迅速加入了游戏。
我看你一眼,你冲我笑笑,看来你刚才的担忧有些多余了。
再一会儿,我发现你已经和你们班的两个小男孩玩在了一起,你跑来喝水,跟我汇报:“我们在玩打枪追人的游戏,谁谁在打枪追我们,我和某某在跑。”
乘凉的人群散了,回家路上你兴奋地高声喊:“谁谁一直在打枪,我们就一直跑,一直跑。”
我:“还是和你的朋友在一起比较好玩哈。”你说:“是的。”
隔天,你的好朋友给我发语音问“你什么时候去上学”,你语音回复了,过一会儿说:“妈妈,谁谁又给我回了没?”我答“没有”,再瞧你,一脸的失落。
有朋友一起玩耍,有人愿意接纳,有集体可以归属。心情愉悦,心灵得以滋养,多好啊!
2018年6月27日星期三
奶奶
妞给家里的人排顺序,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老爷还有自己,最喜欢的人是自己,其次是奶奶,再其次是爷爷。
我有些惊讶,是的,奶奶在孩子心中的地位如此之高,是我没有想到的。
妞前几年是奶奶带的。奶奶带孩子,我总会有些看不惯的地方,以至后来我竟有些焦虑。
当然,跟周围的年轻父母聊聊,就会发现,年轻人对老人带孩子,与自己很多的不满与焦虑也类似,想想也就过了。
跟老妈聊天,老妈说起我小时候如何如之何,我才忽然意识到我是奶奶带大的。老妈说她最讨厌奶奶给我穿的那件什么什么衣服,那么土那么丑,而我却执拗地要穿,老妈说当时她很是生气,说完加一句:“你呀,都是你奶奶惯的。”
我的思绪回到很多年前……
我大约十岁的时候,就拥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奶奶托人给我从城里买的。那是一辆大红的轻便的女士自行车,把车座降到最低,我骑上去刚刚好。骑着去上学,鸟语花香,一路清风;在家闲着无事,我也喜欢骑出来遛两圈,那速度让人觉得有种晕眩的美吧。随着年龄的增长,车座也在不断地升高。去县城上高中的时候,我还在骑,但那时已经有些破败和落伍了……
奶奶给了我无限的疼爱啊,我深深地爱着我的奶奶。
但在老妈的言语中,我发现她对奶奶的某些教养方式很是看不惯,而我对奶奶的依恋似乎让老妈觉得,自己的权威被撼动了,我想当时的老妈也是焦虑的吧。
而当我再有了孩子时,这种焦虑被唤醒了。
在老人带孩子这件事上,我是对老人的教养方式看不惯呢,还是孩子对老人的依恋让我觉得我的权威受到了重大的威胁?大概两者兼而有之吧,就像多年前我的妈妈感受的一样。
跟老妈聊天,聊起我的奶奶,她的婆婆,老妈也欣然同意我的看法,说:“是有很多意见,不过人都没了,也就过去了。”
是啊,那些陈谷子烂芝麻的事情是过去了,但是这些却在我的身上留下了烙印,这些内隐记忆会不自觉地左右我的情感,甚至我的行为。我已为人父母,理解老妈当时的处境。把这些内隐记忆提取出来,重新审视的目的,不是要追究谁的责任,而是希望它们不再干扰我的情感和行为。
反思这些经历,可以更好地理解生活,理解我的人际关系的问题,而成长就是借助关系得以完成的。
妞那么爱着她的奶奶,就像我爱着我的奶奶一样。应该感到高兴吧,除了我,还有奶奶那么爱她,妞多幸福啊!暑假我们说好的,一定去奶奶家。
2018年6月28日星期四
熟悉的陌生人
妞问我:“孙悟空的爸爸妈妈是谁?”我答:“他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没有爸爸妈妈。”妞表示很惊讶。
是啊,除了孙猴子,人们都是有父母生养的呀。父母应该算是我们在这个世上最亲近最熟悉的人了吧。
麦收时节的农村,因为机械的应用,不再那么劳累,晚饭后大都出来聊聊天、乘乘凉。
邻居二嫂(按照辈分,喊她嫂子,其实她的年纪和老妈一样)说起了他的孙子,听来很是优秀。我就问:“怎么没出来玩呢?”二嫂:“在家写作业,一般不出来。”
两天后,端午小长假到了,所有上学的孩子都放假了,妞赶着出去找个小朋友玩玩,却发现大家的玩法差异巨大。
二嫂喊我:“那个就是我家孙子。”二嫂指着一个白白的略胖的男孩说。我点头:“长得白白的,好干净。”二嫂骄傲地大笑。晚上乘凉,妞已经学会了他们丢沙包的游戏,不再需要我,跟四五个哥哥姐姐玩得不亦乐乎,其中也有二嫂家的孙子。
天晚了,该回家了,二嫂的孙子不想回,二嫂冲我们说:“孩子的妈妈今天回来了,中午吃饭嫌孩子胖,让少吃点。结果中午都没吃饱。”我们附和着:“不胖啊,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二嫂:“是啊,是啊,我跟孩子说‘让他忍忍,他妈待两天就走了’。”我笑笑,心中莫名的悲凉。二嫂撵着孙子回家了,五分钟后,二嫂的孙子又出来了,在门口扭捏着,不想进门。二嫂吆喝着:“你妈让你洗澡,你就洗洗嘛,过两天她就走了,你就自在了。”
我们也该回家了,妞拽着我问:“为什么他妈妈不让他吃饭呢?是嫌他太胖了吗?是不是像爸爸一样减肥啊?”我不置可否地答着:“可能吧,也许吧。”心想:“这算是留守儿童吗?”
回到家,老妈讲,二嫂的孙子自满月就跟着二嫂,他们家媳妇就从没管过孩子,二嫂就像又养了一个“小儿子”,有次他们家孙子阑尾炎住院,两人都没回来……媳妇每次回来,他家孩子就病一场,你二嫂都生气。我无言以对,感叹良久。
网络发达的时代里,知道了太多留守儿童这个那个的事情,似乎该见怪不怪了,可亲眼见到的时候,还是会让心灵震颤呢。
其实,在城市里照样有着“留守儿童”,他们有的只是“周末父母”,周末带着游乐场嬉闹疯玩,胡吃海塞一通,称作“陪伴”,剩下的身体不适,还是老人照管。相比着农村的离别,后者还能见到人,父母是生活在身边的陌生人吧。
朋友一边在跟我畅谈她的自由快活,一边又抱怨孩子不愿和她聊天说话的时候,面对育儿经丰富的她,我也是不知该如何开口。毕竟是要此生此世血脉相连的人,还是熟悉些好吧。
后记:在这个“育儿专家”超多的时代里,如果我们关注育儿,也会有点无所适从吧。但如果本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态度走下去,会越走越开阔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