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实业路
繁体版

第一章 开启

    IBM5150的推出是个人电脑普及的信号,同时,也是江卫民事业开启的信号。

    他破天荒地仅用一年时间修完45个学分,硕士毕业,并向学校提出攻读计算机专业博士的申请。

    学校没怎么考虑就通过了。

    江卫民学习成绩的确优秀是一方面,同时,他还是一个来自所谓第三世界的留学生,对学校声誉有助益。

    最重要的是,江卫民不是一个白人,很符合美利坚种族平等这一重要意识。

    博士需要完成一项选题,他的选题已经在脑子里盘旋好几年了,就等时机成熟呢。

    ——计算机的汉字信息处理系统。

    我们都知道因为电路只有“开”“合”两种状态,所以计算机只能识别类似于二进制语言的“0”和“1”的机器语言。

    但是,用机器语言和计算机沟通太麻烦。比如学习写代码入门的“helloworld”,仅这几个字母,如果用机器语言写的话需要10组8个0和1的组合。

    其中出现一个错误,找到它并改正的工作量都不小。

    显然,机器语言并不适合人与机器的沟通。

    于是,出现了更适合人类使用的编程语言,通过编译器把非二进制代码转换为二进制代码。

    汉字信息处理和这个过程差不多,一般包括编码、输入、存储、编辑、输出和传输。

    首先,要解决的汉字输入问题。

    西方的拼音文字由字母组成,而且从打字机开始,西方人使用键盘打字机已有很久的历史,因此计算机输入没有障碍。

    汉字是方块字,每个字都不同,我们也没有使用键盘的传统,因此计算机的输入问题是计算机能否在我国的普及和发展的关键。

    实话实说,汉字输入这个课题不新鲜。

    从科学院计算所1968年参与研究汉字显示器开始,科学院研究员吴荫北就开始了联想式汉字输入方法前期研制工作。

    1978年,上海电工仪器研究所部工程师支秉彝创造了一种“见字识码”法,并小范围使用。

    “见字识码”用26个拉丁字母进行编码,以4个拉丁字母表示一个汉字。

    不过,汉字输入技术真正普及、实用,要到1984年,五笔输入法出现。

    从开始研究到实用普及,经过了近二十年,原因在于汉字的独特性。

    汉字和西文不一样,西文统共就二三十个,而汉字已经超过6万个。

    演化过程中,汉字有古体今体,繁体简体,正体异体之分,而且笔画相差悬殊,少的一笔,多的三十多笔。

    还存在大量一音多字和一字多音的现象。

    有个傻缺老外,制作了一个包含大部分常用汉字的键盘,这种方法理论可行,实际上一点实用价值都没有。

    江卫民没什么新鲜想法,也不需要有,他已经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只要拾前人牙慧就可以。

    利用西文电脑键盘为汉字编制代码,输入代码就相应完成了汉字的输入。

    五笔字型输入法是形码,把汉字分成若干字根,由键盘上的不同字母代表。

    拼音输入法是音码,利用汉语拼音制作。

    双拼双音输入法是形声码,将上面编码方式两种结合。

    江卫民偏向音码,也就是汉语拼音输入法。

    相较于五笔输入法和双拼双音输入法,它的门槛更低,普及起来更方便。

    缺点也很明显,在输入法记不住个人使用习惯和无法准确预测的现在,打完拼音后选字过程很痛苦。

    常常是打字五秒钟,选字五分钟。

    但是科技发展的速度江卫民是知道的,这种情况持续不了几年。

    这种用来将汉字输入到计算机中的一组键盘符号叫作输入码,也叫外码。

    电脑里没有字库,编了码也白搭,电脑根本找不到相对应的汉字。

    于是,出现了一个特定的时代产物——汉卡。

    汉卡是一个外界设备,硬件用来存储汉字字库并提供高速汉字显示功能,当使用者用键盘输入汉字的编码时,软件会自动将它们转换为汉字或词组,然后进入计算机进行处理,最后,包括汉字信息的处理结果可以在显示器上显示或打印出来。

    归根结底,是因为现在的计算机的处理能力有限,如果把汉字字库放在电脑存储器中,汉字输入过程中会对存储器的频繁访问,从而大大减缓计算机的效率。

    因此,研制了汉卡。

    使用汉卡可以有效的提高计算机的速度,尽可能的减少占用计算机内存空间。

    82年2月份,作为博士入学后,江卫民投入到汉卡的设计研发中。

    斯坦福不缺元器件,也不缺高智商的人才。

    他既能一次又一次尝试,也能在遇到问题后及时得到答案,进度有条不紊。

    81年一整年,杨寻和雷东宝的日子过得不太好过。

    雷东宝上次出事被关了十几天,后来更大一级的领导发话,他被放了出来。

    出来后不仅不收敛,反而更激进了。

    80年在小雷家村铺了一大摊子,砖厂和预制板厂之外,还有渔业养殖,电线厂,养猪场。

    刚铺开,81年到了。

    改革踩了一脚刹车,对刚刚萌芽的乡镇企业影响最大。

    原料紧缺,没法通过贷款得到后续资金,已经生产的产品不能销往外地。

    雷东宝不得不取消了“老人钱”,在县里的帮助下苟延残喘。

    如果说雷东宝遭遇的是一场寒潮的话,那杨寻遇到的就是一场暴风雪了。

    他的小生意彻底不能做了,不过他没有回家种地,反而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带着弟弟去东北。

    杨寻母亲不同意,又一次求到了宋运辉那里。

    宋运辉不置可否,让杨寻自己决定,只建议他把弟弟留下,好好读书。

    事实上,81年的寒潮对宋运辉也有影响,他学的化工专业,第二年就要毕业参加工作,可是化工产业因能源问题受挫不小。

    江卫国和宋运萍恋情稳定,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

    宋运辉这次回家来除了杨母求助,另一个目的就是陪着他俩来接父母去省城和江德福夫妻俩见面,商量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