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农村
繁体版

第二十九回:中秋节

    小时候的中秋节,依稀记得各家各户忙前忙后,杀鸡的、杀鸭的、有些家庭甚至杀猪的都有,邻里的百姓再去称个几斤新鲜肉,顺便再搞几个二刀肉(一般两斤一份),送爹娘、送老丈人、或是送其他亲戚长辈。一头猪村子里这家买一点那家买一些,一会儿的功夫也就处理完了。

    皖南的农村,中秋节家家户户都会做糍粑,但一般都是好几家在一起做,做糍粑的有道工序是纯体力活,没有一点力气是不行的,把事先蒸好的糯米倒在大木盆里,几个家庭的大人会配合行动,一般都是由一人拿一根特制的大木头,木头头部略粗,呈方形;尾部略窄,适合手抓的那种尺寸;中间部分都有一根镶在木头上的手柄,便于手握;一手握住木棒的尾部,一手握住中间的手柄;靠木棒头部不停撞击糯米团,将其捣烂成面粉团状。另一个人则要配合,不停地翻滚大木盆里的糯米团,使糯米团得到充分的塑型。

    塑型好的糯米团再分成一个一个小圆团,再按压成小方块型,表面再让粘上黑芝麻或白芝麻。需要吃得的时候放在饭锅上蒸一下,就可以吃了,很有嚼劲,很劲道,香味扑鼻;有些家庭则做成小条状,油炸着吃,味道同样令人神往,再加上买来的月饼,浓浓的中秋韵味就十足了,这个才是中秋节真正的味道。

    配上丰盛的晚饭,再享受一下美妙的月光。

    中秋的夜都很美,大大的月亮透出来的光,仿佛能将人浸泡一般;家人团聚在一起,此时便是最美的时光。

    现在的中秋节没有以前那样受人惦记了,上班的上班,该干嘛的干嘛;顶多是下班后回来独自喝几杯,就算过完中秋了。

    也许是以前对传统的继承积极些,也许是以前的生活平淡些,才使得人们对中秋的重视和关注比现在人对待中秋的态度要高很多。

    以前是没事,现在是瞎忙;没事就会折腾,有事就会遗忘。

    中秋的气氛一年不如一年了,停在现在人眼里的,也许只有日历上的中秋节了。

    唯独不变的是那天边的明月……

    年年岁岁月相同,花落花开人憔悴,他乡明月问路人,路人为何终不归?若不是为生活所累,谁要赏那离乡的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