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农村
繁体版

第二十七回:电话

    镇上很早就有邮电局,有邮递员的年代那还是很有画面感的,一辆墨绿色的自行车再加上一身行头,感觉还是不错的,送送报纸、送送信、在旁人看来,小日子过得还是悠哉,悠哉……

    强哥村子里的信,一般都是邮递员送到小学附近的商店里,这家商店应该是村里最老的商店了,以前卖的大多是日常生活用品,强哥读小学的时候,才渐渐改成附带卖一些写字本、铅笔、文具之类的……到了八十年代末期的时候,算是村里综合性较强的一家商店了。那些年物资还是比较匮乏,有些东西买晚了也就买不到了,像蜡烛就是;一停电,有些家庭就很难买到蜡烛,好在还有煤油灯。

    看店的老头村里人都叫他“大老汪”,个子在村里算高的,说话带一点不知道是哪个地方的口音;走路较缓慢但很稳,也许就是那种慢性子的人,做什么事都不慌不忙的。要是谁家来信了,“大老汪”会跟老师讲,让学校的小学生带回去转交给收信人。

    强哥也给别人带过几次信,基本上都是放学的时候去拿,好几次去的时候,他都一个人在吃饭喝酒,那种小的瓷酒杯,一口一杯的那种;汪老爷子有个全村人都知道的爱好,喜欢吃烂萝卜,要烂成糊状的那种;用碗装起来放在饭锅上蒸一下,淋上少许麻油,那叫一个香字,别有一番风味。吃的时候也有讲究,要用筷子挑少许,然后再一啅,一定要啅,那样才有感觉,才能体会到吃烂萝卜的精髓。

    每次拿信前,汪老爷子总要带上老花镜,仔细看一下,同时也会叮嘱好几句,一定要交到收信人的手上。家书抵万金,重要的事,“大老汪”还是不含糊。印象中这个店一直是他老人家在看管。店是属于村里的,不是汪老爷子个人的。

    收到信件的感觉,曾经的人有体会,美美的,暖暖的。强哥当兵的时候,也是盼着家人的回信,来来往往的书信才缓和了对家人的思念。收信人接到信,也会拿些好吃的给你表示感谢。

    那时候邮局除了书信,还有电报,那玩意贵的很,一个字好像是两块钱,(大概是这个价);一般都是紧急的情况下才发电报。而且电报内容还得找个有文化的人来写,要做到既能表达意思又能省一字一字的费用;简单地说,就是花最少的钱办最急的事;有些家庭来信还要请人代读信件,请人代为回信;通过书信、电报也反映了村里文化人在村子里受尊重的原因;读书人在哪都是吃香的。通常电报内容都是父/母亲身体欠佳;儿速回之类的……

    九十年代末,村子里有人开始装电话了,不是每户都可以装的,稀罕的物件不是每个家庭说享受就能享受的,强哥当时那片村庄几十户人家才有一部电话,强哥的二叔家是这片家庭最早装电话的,谁家有孩子在外打工有事的话,都是打电话到二叔家,然后二叔家人再喊别人过来接电话。因为是二叔家,强哥也经常在那玩,一般接完电话的人,都打心里表示感谢,二叔家两个孩子这个时候往往都是夸赞的对象;“字写的真好,长得真让人喜欢之类的客套话。”偶尔也会拿一些家常菜给二婶。

    那个年代一部电话也成了有些家庭梦寐以求的物件。

    时代的发展终于圆了所有家庭的梦,家家户户几乎都有了电话,与亲朋好友及在外打工的子女,联系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改变。

    虽然现在电话算是基本淘汰换成手机了,但电话还是农村人那一代不曾忘却的美好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