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农村
繁体版

第十六回:农三代

    以强哥自己的年龄和从小能够记事开始算起,强哥这个年龄段已经是“农三代”了,从历史角度来看的话,其实不知道已经是多少代了,毕竟村里目前为止还没有出过曾经正儿八经戴官帽的人。听老人家讲,有些村民还是要饭要到村子里来,后来才落脚下来居住在村子里。这样算下来,村里确实都是普通人家,暂且我们把强哥这个年龄段的就暂定为“农三代”吧……具体几代?我们不去追究了,只是为了方便定义和区分这个年龄层的居民属性。

    80年代以后的农村孩子基本上都完成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极个别的孩子由于种种原因上学的时间稍短;相对于他们长一辈的人来说,读书识字能力肯定强了不少。

    文化可以学习,各方面素质可以改变,继续留在村子里的年轻人唯一不可改变的是纯正的农村血统。

    村子里八十年代出生的年轻人,考上大学跳过农门的人,一般很少出现在村子里,有些都在外面安顿下来了,偶尔过年的时候会回来,家里长辈如果帮忙给他带娃的话,基本上是不回家的。常年居住在村里的大部分以中老年为主,年轻人还是很少的,留下的年轻人也是因为有其他原因没法出远门打工的,一般都是孩子读书、伺候老人、就近择业的。

    “农三代”因为读完书就出门打工的原因,以至于老年人分不清哪个孩子是哪家的;加上现在年轻人服装的打扮也差不多,通常这些个小年轻也就是过年的前后几天在村子里,自然是分不清。

    由于受学历的影响,基本上“农三代”在外面打工也不是什么太好的工作,年底几套光鲜的衣服也无法掩盖憔悴的人生。条件好的家庭,父母会拿钱给“农三代”买房买车,说直白一点也就是为了好找媳妇,虽然他们父母在外面把他们吹捧的很高,但大家都心知肚明。

    “农三代”由于种种原因田间地头的活,是真不会干。了解农村的朋友可能知道,外出打工的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给农业的发展,带来的冲击是毁灭性的。

    日久天长……

    其实“农三代”尴尬的定位是游走在城市边缘而又无法融入城市和农村的一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