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名臣回朝
朱长淦来后花园转了半天,却依然没有见到张嫣皇后,不由心情有些郁闷。
“陛下,您今日怎么有空闲来这后花园之中了?”周皇后的声音突然传进了朱长淦的耳朵之中。
“皇后,朕在想有没有什么办法能涨一下咱们皇家的名声。”
“涨咱皇家的名声?陛下却来到了这慈庆宫?”
慈庆宫正是皇嫂张嫣所住的地方,与皇后所住的坤宁宫住的还有点距离。
朱长淦顿时老脸一红,总不能说自己昨日得见张嫣,丰颀秀美,面色白皙若观音,目光如波,口若朱樱,折纤腰以微步,呈皓腕于轻纱……
“皇后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不是?”朱长淦端怔了一下身子,“这几日从陕西、河南来的流民甚多,朕让锦衣卫、东厂以及京城里面的商贾、富户前去救灾。”
“自去岁,皇陵被毁,皇家威望受损以来,朕一直在想,能不能让皇家的人前去抚民呢?”
崇祯九年,大明德陵被毁,这正是天启皇帝的陵寝,也是张嫣百年之后的陵寝。
“陛下,您的意思是让我和太子去?”周皇后心智通透,第一时间就听出来皇帝的意思。
朱长淦点头,“不仅你和太子去,懿安皇后也去,去年以来,懿安皇后因为皇陵被毁,几乎不曾外出,身体也每况愈下,正好趁着这机会也出去走走。”
“朕安排锦衣卫和东厂的人跟随,保护你们的安全。”
“陛下,奴婢这就去和张皇后说去。”周皇后轻咬嘴唇看了皇帝一眼,转身离去。
很快,周皇后就回来了,“陛下,懿安皇后答应了。”
朱长淦发现和大明朝的皇后在这一点上也有好处。
皇后都是小户人家选上来的,她们不会高屋建瓴,也不会联合家族制衡皇权,自然不必担心外戚干政。
反而会关心、提醒皇帝,体恤人间疾苦,
以张嫣和周皇后来说,两人都算得上一代贤后。
“朕会让东厂采买一些衣服,以供你们发放。”朱长淦想了想说道。
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朱长淦发现大明的国运值上涨较慢,他想试试这种方法,是否能提升的快一些。
交代完这些,朱长淦看到有小黄门在王承恩耳边说了什么,不由问道:“何事?”
“回皇爷,孙承宗已经在乾清宫外候着了。”
朱长淦眼睛猛地一亮,“快,迎进来,通知御膳房,朕要与与孙公共进晚膳。”
……
乾清宫,
朱长淦笑着端起酒杯,对头发花白、脸上皆是胡须的孙承宗道:“先生一路行辛苦,朕略备薄酒,给先生接风洗尘。”
“真不知道,陛下非得把老朽抓过来是为什么?”孙承宗摇着头叹道,他是被绑过来的,而且还是被自己的儿子连同东厂绑过来的。
他抬起头,目光看了乾清宫一圈。
还是原来的样子,似乎和当日自己和皇帝辞行时,没有丝毫的变化。
朱长淦有些唏嘘道:“先生大才,初到山海关之时,所有的只是山海关以及山海关之外的八里地,也正是有了先生,才巩固了山海关,收复了宁远以及周边的四百余里,建立了关宁防线,将后金阻挡在关外……”
“可我年老了,已经七十五岁。”
“先生不老,昔日姜子牙七十岁出山,八十岁拜相;百里奚七十多岁,辅佐秦穆公,与他们相比,朕以为先生一点也不老。”
孙承宗摇头,“老朽哪里比得上姜尚和百里奚?已经上不了马,拉不开弓了。”
“朕不让孙公上马,更不让孙公拉弓射箭,只要您帮我出谋划策。”
“陛下的想法是好的,但如今朝中局势……”孙承宗苦笑着摇了摇头,没有再说话。
朱长淦突然有些激动的说道:“先生难道就看着大明的江山付诸于清风流水吗?”
“陛下,真的欲救国于危难?”孙承宗终于抬起头,目光如炬,“老朽斗胆问陛下一句,国库之中可当有粮饷乎?”
“国库之中没有说,但朕的内帑有1200万两。”
孙承宗的目光如炽,猛然放亮,“老朽再问陛下,你就不怕老朽老朽,年老体衰,昏聩无用?”
“不怕!”
“若朝中东林文官,攻讦于老朽,陛下又如何自处?”
“他们攻奸于先生,朕给你担着,一切罪责在朕,无外乎再写几封罪己诏。”
“老朽再问一句,陛下所求的大明江山是什么样子?”
“朕想在这片土地上的百姓耕者有其田,织者有其杼,居者有其庐,老幼有从依。”
孙承宗定定的看着皇帝,如木头坐在那里。
一时之间竟然分不清这是在做梦还是现实。
终于,
他起身跪下,“老臣,愿为陛下燃尽这最后一丝心血。”
这个而立之年才中举,不惑之年中进士,大器晚成的明臣,终于再次回归朝堂。
“先生,朕敬你一杯。”
“臣不敢!”孙承宗连忙拿起酒杯一饮而尽。
随着几杯酒下肚,气氛也渐渐融洽起来。
这时,王承恩进来禀告道:“陛下,李邦华在外求见。”
“让他进来!”
很快,一个身材不算高大的儒生走了进来,“臣李邦华,叩见陛下。”
“来,孟暗,坐朕的身边,与朕同饮。”朱长淦让王承恩再填个座位。(李邦华,字孟暗。)
李邦华这才看清楚孙承宗竟然也在,连忙抬手道:“孙公!”
这次被皇帝召入京,他心中一直有些忐忑,自己前前后后被罢官,家中闲住了二十年,不知道这次是福是祸,但如今看到孙承宗也在,顿时眼中的光芒乍现。
席间,
朱长淦一边吃一边对孙承宗、李邦华道:“朕特简先生和孟暗为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
“先生主持兵政,孟暗来主持京营,可行?”
“谢陛下!”
“谢陛下!“
“朕仿佛又听到了岐山下的第二次凤鸣声。”
朱长淦眼中熠熠生辉,都说大明朝实亡,始于孙承宗辞官,成于卢象升殉国,终于孙传庭战死。
那我就把孙承宗、李邦华拉回朝堂,将卢象升、孙传庭护得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