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历史之碎碎念
繁体版

507 宋玉

    《楚世家》·楚襄王·弄臣·宋玉(上)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这里重点提说一下宋玉,宋玉这个人,据说是屈原的学生。当然,屈原大家都知道,楚辞的开风气者,大成者,浪漫主义先河。宋玉也继承了楚辞的这种风格,宋玉在楚怀王、楚襄王时做过官,主要是文学侍从之类的文官,也有一些史家称其为文学弄臣,意指这类人只是单纯的在文学辞赋上有些成绩,对于治国理政毫无建树,甚至妨碍到君王的踏实行政,具有很多批判的意味。

    屈原在文学辞赋上颇有成就,但是宋玉等人不然,正如太史公所说,宋玉等人虽然传承了屈原“从容辞令”,但是“终莫敢直谏”,比较起屈原逊色太多。甚至在楚襄王时,辅助襄王中兴的大臣庄辛曾经明确的警示襄王不要整天跟那些弄臣混在一起,耽溺诗酒,贻误国政。庄辛指的就是宋玉等人。

    至于宋玉有没有参政过没有见诸于史料,宋玉者,楚之鄢人也,故宜城有宋玉,始事屈原,原既放逐,求事楚友景差。大体上说,宋玉当生在屈原之后,且出身寒微,在仕途上颇不得志。

    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

    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故鸟有凤而鱼有鲲。凤凰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足乱浮云,翱翔乎杳冥之上。夫蕃篱之鷃,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鲲鱼朝发昆仑之墟,暴鳍于碣石,暮宿于孟诸。夫尺泽之鲵,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士亦有之。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

    宋玉这家伙文辞非常潇洒,冠绝古今,这一段留下了三个有名的典故: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宋玉出身卑微,仕途上不能如愿,又生性清高,虽然自命不凡,但是终究是才高命薄,性子又软,只能傍在君王的身边文辞应酬。宋玉这类人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知识分子,甚至可以说是他们的代表,尤其是中国近代文化中的“小资”情调,很是契合。

    宋玉常常出入朝廷,在楚襄王身边的机会很多,按说是当朝的红人,理应受到众人的羡慕嫉妒,实际不然,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从朝廷官僚到普通市民都不喜欢宋玉,很多议论,这让襄王很奇怪,问宋玉什么情况,是不是你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坏事?

    楚襄王亲自问宋玉,看来这个事情已经传说的不得了了。事实上,大家对宋玉的看法大多是因为楚襄王过多的与这些文学弄臣亲密,懒怠国政,而楚襄王却跑过来问宋玉,就算宋玉明白怎么回事,又能怎么说呢?于是宋玉回答了,回答的超凡绝俗,脍炙人口,简直就是中国文学史上最牛的文字,隐喻类比,卓尔不群,直截了当的说明,不是自己得罪了什么人,而是自己雅致高妙,不能被那些世俗人理解,不是自己的原因,是他们的原因。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孤傲特立跃然纸上。

    来看看宋玉究竟说了些什么:

    襄王很奇怪就问宋玉:先生有什么不检点之处吗?为什么那么多人骂你呢?

    宋玉不慌不忙,请认真听我的话,谢谢!最近发生了一件怪事,大街上有人唱歌,流行歌曲下里和巴人,听的歌迷好多,几千人那么多;后来这人开始唱阳阿和薤露这类稍微雅致点的歌,听的人跑了很多,留下来的大概几百人吧;最后又换了歌,唱阳春白雪,这下没想到忽的人都跑掉了,估计还有几十个人在听,再后来他干脆激昂高越的唱,婉转流美的唱,不得了了,都跑光了,几个人在听而已。这说明什么呢?越是超拔高妙的音乐,听的人越少。

    再打个比方,这就好像凤凰和鲲鹏,那些小麻雀和小鱼小虾又怎么能理解它们的远大志趣呢?道理是一样的啊。这就好像臣子我,像我这种出类拔萃的人物,怎么可能受到世俗众人的喜欢呢?

    宋玉的文字简直美极了,这一段未必是真实发生,也许是宋玉借襄王之事有感而发,非常美,非常妙!

    《楚世家》·楚顷襄王·宋玉(下)

    宋玉,据说是古代十大美男子之一,美不美不得而知,他的文章是真的美,美轮美奂,无与伦比。宋玉主要活动时期在楚国顷襄王时期,具体点说,本为宋国人,相当于现在河南商丘地域,后出走楚国,以文学侍楚顷襄王。

    当时,楚国政治上的谋臣对楚顷襄王过于亲近宋玉颇有微词,也提出过很多批评。楚顷襄王也曾经特意质疑过宋玉,为什么大家对你有这么多看法?你是不是做人有问题。宋玉风流倜傥,演绎了一出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高妙雅致,脍炙人口,传诵不绝。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晋人也有此类说法:宋玉者,楚之鄢人也,故宜城有宋玉,始事屈原,原既放逐,求事楚友景差。

    上面的说法以为宋玉师从屈原,但是更多的以为“师从”说法并不准确,找不到足够有力的证据来支持,但是从宋玉文章辞赋的风格而言,与屈原类似者多,说文章风格上承袭比较准确。李白表达过“屈宋长逝,无堪与言”,自从屈原宋玉离开以后偶,实在找不到能读的文章了,李白的说法足以看出宋玉在整个文学史上的地位,至少在李白那里谓之巅峰不为过。

    事实上,宋玉文章辞赋更多的接受了,或者说受到老庄的影响极其深刻,在宋玉的文章里处处发现老庄的影子。有人特意将宋玉的文章与老庄对比,其中形式内容上相契合者比比皆是。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老子道德经上这些句子很有'骚体'的风味。我们可以说老子是南方学术的鼻祖,同时又是楚辞之祖。那样的句式,在宋玉作品中模仿的非常像。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慷栗兮,若在远行,登山I陆水兮,送将归。次寥兮,天高而气清。寂寥兮,收潦而水清。”“其始出也,时兮若松树;其少进也,哲兮若姣姬。……忽兮改容,偈兮若驾驷马,建羽旗。湫兮如风,凄兮如雨。““晔兮如华,温乎如莹“,“忽兮改容,婉若游龙乘云翔“。

    “古来绘风手,莫如宋玉雌雄之论。“在宋玉之前,庄子也对风有过精彩的描绘。这就是《庄子·齐物论》中所写的著名的“天籁“和“地籁“。从骨子里看,宋玉《风赋》将风分为“雄风“与“雌风“,实脱胎于《庄子·齐物论》将风分为“天籁“和“地籁“。但庄子所描写的“天籁“与“地籁“与宋玉所描写的“雄风“与“雌风“,在艺术上却各有千秋。这主要是因为宋玉借鉴了庄子的写法,又注意了翻新出奇。

    欣赏一段宋玉的绝妙好词:

    大夫登徒子侍于楚王,短宋玉曰:“玉为人体貌闲丽,口多微辞,又性好色。愿王勿与出入后宫。“王以登徒子之吉同宋玉。玉曰:“体貌闲丽,所受于天也;口多微辞,所学于师也;至于好色,臣无有也。“王曰:“子不好色,亦有说乎?有说则止,无说则退。“玉曰:“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京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阳春白雪千人废,暮雨朝云万古疑。诚哉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