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历史之碎碎念
繁体版

474 非攻(上)

    《楚世家》·惠王·墨子非攻(上)

    墨子,曾经学过儒,但是他反对儒家的“礼制”,认为繁琐空洞,不切实际,于是弃儒独创学派,他主张兼爱,尚贤,非攻,节用,是一个反战主义者。墨子在中国科学史上很著名,有很多独到的研究和发现,他生活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差不多跟孔子一个时代,墨子与孔子的学说在当时算是显学,很有社会影响力,当时所谓“非儒即墨”。

    墨子提倡尚贤,兼爱,他认为天下君主应当选举产生,选举那些真正的贤能之士,提倡节用,反对厚葬,主张天下人当相亲相爱,是儒家学说的反对派。后世有人把墨子与孔子并列,“孔子鲁之大夫也,而墨子宋之大夫也,其位相埒”。孔子主张久丧厚葬,对祭祀非常重视,子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就是针对祭祀的说明。墨子倡简,“量腹而食,度身而衣”,主张“节用,节葬,非乐”,他的弟子也是“短褐之衣,藜藿之羹,朝得之,则夕弗得”。

    汉朝以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统治了中国。因为墨家是反对儒家的,《墨子》受到排斥。墨子的思想渊博深厚,包罗万象,自汉代推崇儒学以后,逐渐的在中国文化史上消失了。

    墨子,宋国人。楚惠王准备伐宋,墨子听说后,千里迢迢,步行十日十夜来到楚国。先见楚国聘用的专家公输般。因为公输般自恃创制的武器先进,准备在战场上大胆实践,楚惠王对新式武备很感兴趣,非常重用公输般。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关于墨子止楚伐宋这段历史故事,鲁迅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大体上是对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用现在语的形式再现出来,其中有他对墨子与公输般的个人认识。

    也可以见得鲁迅对墨子的喜爱。墨子是出身底层的,应该是属于普通的平民,没有贵族的成分,墨子的这个出身,以及他的思想学说中处处体现的平民精神,往往被当时的统治阶层视为异端,这也是墨子学说在汉代以后几乎从中国文化史上消失的重要原因。墨子是儒家学说的激烈反对者,他的主要主张与儒家明显的冲突,墨子思想学说的消失,与汉代以来独尊儒术有莫大的关系。

    墨子是注重实践的,实干家,他被鲁迅称为“中国的脊梁”,“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也这样评价墨子,他说“墨子是个劳动者,他是比孔子还高明的圣人”,鲁迅也有这种认识,他认为儒家大多都空谈务虚,而墨子真正代表了中国人拼搏务实的品质。

    墨子的思想主张有很多与儒家相通之处,这种相通其实各家学说都存在,毕竟任何学说都建立在人的基础上,人的一些基本的东西无论哪一家,哪一个民族,哪一个国家都是相通的,没有说是谁的发明,是一种自然而然存在的,不能因此说墨子的学说出自儒家,尽管墨子最初从师过儒家,但是他很快抛弃了儒学,而他的一系列关键主张可以说站在儒家的对立面,冲突非常严重,这导致了秦汉以后几千年儒家被当作正统的统治阶级的厌恶。墨子的“尚贤”更是让统治阶级极为恐惧,那是民主的光芒,墨子的这一观念在当时可谓超越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