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历史之碎碎念
繁体版

352 燕国去哪了

    《燕召公世家》春秋篇—燕国去哪儿了

    司马迁的《史记》中,《燕召公世家》是很奇怪的一篇,为什么这么讲?《燕召公世家》开篇记述燕国的开国君主召公,其后近二百年无迹可寻,大概史迁也没法子,干脆一句话带过“自召公以下九世至惠侯。”以司马迁的实录精神都不能找寻到关于春秋燕国的史料,可见燕国的这段春秋时期多么可怜。而且自惠侯始,差不多到了春秋末期才有了比较具体的记述,这之前几乎都是流水账似的“某公卒,某公立”,鲜有事迹。

    来看《史记》的太史公曰:

    “召公奭可谓仁矣!甘棠且思之,况其人乎?燕外迫蛮貉,内措齐、晋,崎岖强国之间,最为弱小,几灭者数矣。然社稷血食者八九百岁,於姬姓独後亡,岂非召公之烈邪!”

    司马迁的议论仅限于燕召公,感叹燕召公为政“仁矣”,提及“甘棠决狱”,也有各种说法,比如“甘棠遗爱”,大旨颂扬燕召公的仁政惠民,深受百姓爱戴,百姓不忍毁掉那棵伴同召公的甘棠,睹物思人,怀念召公。所谓“甘棠且思之,况其人乎”,继而褒扬燕召公遗烈千秋,“几灭者数矣。然社稷血食者八九百岁,於姬姓独後亡,岂非召公之烈邪!”。

    这里面有个很大的问题。虽然春秋时期燕国的史料很少,但是到了战国年间,燕国作为七雄之一,也发生过轰轰烈烈的大事件,最为著名的便是大纵横家苏秦在齐国的无间道,以及诸葛亮的偶像乐毅几乎亡齐的壮举,甚至在燕国发生了堪称笑料的“禅让”,几乎让燕国处于灭亡的边缘。这么多重要的事件司马迁先生在他的议论中没有丝毫提及,这是为何?有传说燕国自召公后,可能发生过“篡政”,类似于战国初期的“田氏代齐”,但这不应该是司马迁拒绝评议的因由吧。从历史看,燕昭王也算是一代雄主,比之勾践有过之而无不及,完全值得史迁来几笔,但是没有,为什么?大概要问司马先生了。

    回到起初的问题,为什么整个春秋时期,燕国没有任何的史料留下来?燕国去哪儿了。

    哪儿也没去,就在那里。召公封于燕,北燕可是一块偏僻荒凉人迹罕至的地方,但是非常重要,周边几乎都是山戎蛮族活动的区域。燕以南是齐,以西为晋,这其间夹杂着很多的游牧部落。燕国是姬姓,周天子的宗亲,与周公一样,主张周礼,并不太热衷改革,这是燕国春秋时期没有特别发展的原因,不像齐国太公,齐国的地儿跟燕国真是差不多,土地资源少,到处盐碱地,人口也少,但是太公别有慧心,力行改革,因俗简礼,走出一条光辉万载的大道通途。燕国不然,一是召公没有就国而是留在周辅佐武王后来辅政成王,召公像周公一样都没有就国,安排自己的儿子去封地治理。治国的气魄与方略上没有齐太公的本事,加之四围都是山戎蛮族,主要精力都放在防御上,也没多大实力去建设国家,差不多近二百年属于穷困潦倒,破烂不堪的小国,更没有能力与周王室建立联系,或者说山戎蛮族割断了燕国与周王室以及中原诸侯的交往,还好,燕国断断续续的发展到春秋末期。

    “自召公以下九世至惠侯。”这个时候大概燕国有点样子了,开始与中原互通信息,有了初步的外交往来。与燕国建立初步的外交关系的是哪个诸侯国呢?齐国。“燕外迫蛮貉,内措齐、晋,崎岖强国之间”。春秋末期有外交来往的就是齐国,那时齐桓公为诸侯霸主,“尊王攘夷”。燕国被山戎欺负的够呛,无奈求助齐桓公。齐桓公也慷慨,出兵出钱帮助燕国恢复稳定,也极大程度上打击了山戎。齐桓公北伐山戎,不仅仅帮助燕国稳定,更是有利于燕国疆域的拓宽,所以一定程度上燕国后来的发展还真得感谢齐桓公,没有齐桓公,估计燕国早就被山戎蛮族灭国了。但是齐燕关系相当复杂,这要考虑到齐燕的地理形势。整个春秋时期齐燕没有发生过什么冲突,到了战国,齐燕恶化,这时候的齐国已非姜齐,可以说齐燕之间的故事轰轰烈烈,奇人异事纷纷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