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历史之碎碎念
繁体版

323章 焚书论

    焚书坑儒,这个历史的大事件记在秦始皇的账薄上。焚书是一码事,坑儒又是一码事。焚书,是一项政治上的决策。坑儒不同,完全是秦始皇闹了一次脾气。

    焚书的事上篇已作了比较详细的说明。始皇嬴政组织了一次朝堂会议。与会的大臣包括博士以及重要部门的官职人员。出场的博士代表是淳于越,他的观点,主张分封功臣子孙,效法先王,屏障大秦,事不师古而长久,非所闻也,把大秦的国家政策引到殷周的路线上去。这个主张在之前丞相王绾早就提出。假如六国的任何一国走到秦一统天下这一步,差不多会走封建的路子,接受王、淳的意见,分封天下。为什么呢?毕竟文化的源流相一致,思想历史的脉络是相同的。

    但是这个主张在秦这里没有行得通,李斯的三言两语便堵住了淳于越的口,李斯的意思是,时代在发展,不要动不动就啃古代的老古董,就算是古时期,他们的治理方略也不尽相同,根本原因还是时移事异,现在不宜厚古薄今,何况封建诸侯,年代久远,后世渐渐疏远,最终互相攻伐,天下大乱。分封诸侯不可行,重赏可以,分权不宜。不但不可以分封,且要进行文化专制,思想专制,不然天下初定,六国旧势力汹汹暗涌,国家不能有效治理。

    于是焚天下书。这是焚书的根本。否定焚书必须从否定秦的政治制度开始,因为焚书是一项政治行为。焚书事实上焚的是民间的书,官方收藏的除六国史书外并未损失。说秦的焚书极大损毁了中国文化是不准确的,相当一大部分的帐要记到项羽的头上去。

    但是几千年来,读书人就骂秦始皇,管你有没有真损毁,就骂你。实话说秦以后历朝历代破坏中国文化,迫害杀戮读书人的皇帝国君有不少,残烈程度甚至几倍秦始皇,历史上的骂名却没有秦始皇来的厉害。读书人骂秦始皇骂了几千年,估计嬴政自己都觉得冤枉,真是不尽骂声滚滚来。

    我觉得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是大秦推翻了儒家崇奉两千多年的礼制,把儒家们赖以生存的思想乐园一举销毁。自秦始,中国儒家的系统断了,中国文化没有了。而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大周文化,秦灭两周收六国,法制天下,彻底的撕裂了天下儒生的梦。中国的历史又都是儒家一帮人来编写的,打不过你,骂你总可以吧,这一骂就是两千年。

    讲真的,综观中国历史,靠儒家思想平定天下,收拾乱局的有没有呢?不好意思的说,真没有。孔子周游列国,谒七十余君,终是一无所用,退下来教书。而孔门弟子中也鲜有成功立业,名振天下的,寻找不到改变历史的痕迹。至于孟子时,一腔可爱的热血依然处处碰壁,热情洋溢的一番仁义治国论,人家都睡着了,还算比较客气,孟老师你讲的很动听,我们用不来,好吃好喝的伺候,高接远送,至于采纳践行,对不起,我们心有余力不足,最后一句不好意思打发走人,真的很可怜。所以孔子也只好自嘲惶惶如丧家之犬。

    儒家的思想个人修身蛮好,一旦到了事功上,往往不堪用,这也是儒家一派不能在重要历史关头发挥作用的主要原因。孔子周游列国,从没去过秦国。他大概认为秦文化不同中国文化,秦文化归根结底是游牧文化,秦人骨子里充溢着强悍、热血、不屈向上的活力,而儒家的东西则是温情脉脉,彼此不相得。就是中原文化视为蛮夷之流的大秦摧毁了温情的大周,以法制天下的秦撕碎了仁义治国的中国文化,体无完肤。

    现在有人也提出,中国文化在秦以后就没有了,断层了。秦以后百代皆行秦法,儒家的精神核心没有了,即便是有,也只是虚有其表,还得加一个术字,儒家的精神君子儒没了,所有的最多算是小人儒。也是有他的道理。于是秦始皇该得骂名,一骂就是两千年。真是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