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历史之碎碎念
繁体版

280章 肥义

    赵世家》·沙丘乱(4)·肥义

    看到“肥义”这个名字,我是马上想象出一个肥肥的圆脸粗身的人,至于肥义本人是不是确如我的想象,不敢说,大概也并不像这人的名字这样果真肥肥。肥义不是中原血统,属于三胡血统。赵国南北由不同的民族构成,北方多半夹杂了游牧民族,就是说赵国本身是一个多民族的融合国家。

    肥义自赵肃侯时就地位显赫,太史公的史记中称为“贵臣”,赵武灵王初即位,“及听政,先问先王贵臣肥义,加其秩”,肥义是作为“先王贵臣”出现在赵武灵时的政治舞台上的。所谓“贵臣”,肯定是一个尊重的说法,地位尊崇,对赵肃侯忠诚,又系北部民族出身,有利于团结交通三胡,是为贵臣,肃侯特别敬重的一个大臣。贵臣非能臣。对肥义最详细的描述在史记中有两处,一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一是沙丘乱中身死。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首先征询了肥义等胡地出身的大臣的意见,充分讨论可行性,肥义给了坚定的支持,赵武灵王师夷长技以制夷,用胡人以制胡,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肥义功不可没。后来为了彻底征服三胡,达成“中山吾必有之”的愿望,赵武灵干脆让位给儿子赵何,嘱托肥义辅佐。胡服骑射的成功使得肥义在赵国的地位更加隆盛,他能辅佐赵何可以看出赵武灵王废长立幼扶持赵何的决心。

    但是让人出乎意料的是英雄暮年也犯了糊涂,赵武灵感慨长子赵章有赳赳大丈夫气概却俯身向弱子称臣,有所不忍,“心怜之”,于是封赵章领地,后来甚至要将赵国一分为二,任赵章为代王。赵武灵的晚年所为引发了赵国的政治动荡,可以说是他一手造成的,赵章得到赵武灵的鼓舞,公开夺权的心越来越强烈。这些在赵国的大臣看来都已是心里明明白白,“祸且逮国”。

    赵国发生这么大的祸乱,赵武灵难道一点消息也没有吗?恐怕未必,就算他看到乱局将发,估计也无力挽回,一面赵章的势力已经养成,而且这是“主父”允许的,赵武灵已退位,实际上在实权上受到了限制,目睹事态的发展竟然无能为力,任由动荡发生。

    李兑谓肥义曰:“公子章彊壮而志骄,党众而欲大,殆有私乎?以吾观之,必不久矣。子任重而势大,乱之所始,祸之所集也,子必先患。子奚不称疾毋出,传政於公子成?毋为怨府,毋为祸梯。”

    肥义殉难的过程太史公给予了详细的描述。大臣李兑劝肥义,你身居高位,现在大乱将生,肯定会被卷入政治斗争中去,你首当其冲。不如退位让公子成,毋为怨府,毋为祸梯。李兑希望肥义明哲保身,不要掺和他们赵家的事,把权力交给公子成,让他们自己人玩去吧。

    肥义曰:“不可,昔者主父以王属义也,。吾言已在前矣,吾欲全吾言,安得全吾身!吾有语在前者也,终不敢失。”异日肥义谓信期曰:“祸且逮国。今吾忧之,夜而忘寐,饥而忘食。盗贼出入不可不备。自今以来,若有召王者必见吾面,我将先以身当之,无故而王乃入。”

    肥义这时表现出了无比的忠贞,既然我受先王所托,就应该忍辱负重,重任在肩,就算死于难也在所不惜,当初既然选择了辅佐幼主,就要实现我的诺言,吾欲全吾言,安得全吾身,世事本就难以两全,我将用我的生命来践行我的理念。如果有谁假托主父的命令召见当今王上,一定要先通知我,我确定无疑后才可,就算死我也是第一个。为君身死,死得其所!这就是肥义,太史公带着无比敬仰的态度将肥义大义凛然,临危不惧的气概表述无遗。现在看来,肥义被尊称为“贵臣”,的确是这样的。现在邯郸仍有肥乡地名,肥义公园,肥义之忠义可谓铭记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