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历史之碎碎念
繁体版

第111章 一代英主(上)

    《晋世家》·一代英主晋悼公(上)

    晋厉公即位,逐渐收回卿权,内政外事自己说了算,又有郤氏三卿的辅佐,这让正卿栾书的权力大大削弱。在晋国政坛浸染十几年的栾书更加阴狠,早就有了拉下晋厉公的想法,而栾书心目中的继任人选是在周寄居的公子周。

    栾书的做法是先挑拨晋厉公与三郤,一是拉拢楚国败将散布郤氏勾结楚国的谣言,一是做局引导郤氏与公子周接触,最终激怒晋厉公,铲除郤氏。晋厉公却放过了布下此局的栾书,引发了栾书的杀心。不忍大权旁落的栾书刺杀晋厉公,拥立十四岁的公子周即位,是为晋悼公。

    但是尽管栾书老谋深算,可这位公子周非常了得,虽然只有十四岁,年少老成,政治手腕很厉害。像栾书这样的强硬派权臣,晋国史上最相似的例子便是晋灵公和晋成公,两位国君在位期间一直摆脱不了权臣赵盾的控制,空有其位。晋悼公可不想做别人的傀儡。

    于是有了清原之盟。且看晋悼公说得一番话:

    晋悼公接到栾书的消息返国执政,在清原这个地方与栾书一众大臣会面。这个场景像极了汉文帝与周勃的对话。当周勃表示要与汉文帝刘恒交流的时候,汉文手下义正词严的拒绝:公事则公谈,王者无私。一句话就把周勃镇住了。晋悼公也是如此。晋国重臣在栾书的率领下迎接晋悼公入朝。晋悼公说了一番话:

    “悼公曰:“大父、父皆不得立而辟难於周,客死焉。寡人自以疏远,毋几为君。今大夫不忘文、襄之意而惠立桓叔之後,赖宗庙大夫之灵,得奉晋祀,岂敢不战战乎?大夫其亦佐寡人!——太史公。

    史记的记述比较客气,感觉不到晋悼公的年少霸气。

    “孤始愿不及此。虽及此,岂非天乎!抑人之求君,使出命也,立而不从,将安用君?二三子用我今日,否亦今日,共而从君,神之所福也。“(《左传》)

    若欲奉元以济大义,将在今日;若欲暴虐以离百姓,反易民常,亦在今日。图之进退,愿由今日。“(《国语》)

    这两段话软中带硬,表达了晋悼公的强硬态度。晋悼公说,我本来也没有回来做国君的想法,现在能返国为君,这是天意。一个国家的君主要有自己的决定权,如果这都没有,怎么管理国家呢?我要本该属于国君的权力,可我就返国,不可,不好意思这国君我也不稀罕。

    再看《东周列国志》的表述,更是精彩:

    晋悼公说:寡人羁旅他邦,且不指望还乡,岂望为君乎?但所贵为君者,以命令所自出也。若以名奉之,而不遵其令,不如无君矣。卿等肯用寡人之命,只在今日,如其不然,听卿等更事他人,孤不能拥空名于上,为州蒲之续也。

    一句话,我没打算做晋国国君。现在你们来找我,我要把话说在前头。一个国君如果说了不算,还是一个国君吗?我可不想做一个空头的君主,如果答应我,这国君我做,相反,不好意思,请找别人去。我可不想做第二个晋灵公。你们看着办!

    这是在要实权,你们答应还不行,必须要对天盟誓。这下栾书傻眼了,本来觉得拥立晋悼公,自己可以大权独揽,没想到这个小子比想象中强硬很多,不是个善茬。没办法,事情到了这一步,骑虎难下,也只好'群臣之愿也,敢不唯命是听。'栾书事后与群臣议论,新君非旧君可比,当以小心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