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历史之碎碎念
繁体版

第93章 天王山争雄

    《晋世家》·晋国霸业·天王山战

    楚王怒,少与之兵。於是子玉使宛春告晋:“请复卫侯而封曹,臣亦释宋。”咎犯曰:“子玉无礼矣,君取一,臣取二,勿许。”先轸曰:“定人之谓礼。楚一言定三国,子一言而亡之,我则毋礼。不许楚,是弃宋也。不如私许曹、卫以诱之,执宛春以怒楚,既战而後图之。”晋侯乃囚宛春於卫,且私许复曹、卫。曹、卫告绝於楚。楚得臣怒,击晋师,晋师退。军吏曰:“为何退?”文公曰:“昔在楚,约退三舍,可倍乎!”楚师欲去,得臣不肯。四月戊辰,宋公、齐将、秦将与晋侯次城濮。己巳,与楚兵合战,楚兵败,得臣收馀兵去。

    楚成王不满子玉坚持与齐秦晋交战,少与之兵,子玉所率楚兵除若敖六卒外,便是陈蔡申许四国兵力,实力明显弱于齐秦晋三强。这个时候子玉不愿意冒险,向晋文公提出和谈,愿意解宋围换取曹卫复国。

    晋国这边狐偃斥责子玉以一宋得两国,不同意。先轸的意见如果不同意,在晋则理屈,后果对晋国舆论上不利,为了避免三国积怨于晋,又不放过这次一战定江山的机会,先轸献策拘押楚国来使,私下与曹卫达成复国协议,但要曹卫叛楚归晋。子玉得知消息大怒,城濮之战在即。

    战前,狐偃坚持兑现晋文公昔日在楚之约,若不得已以兵相见,当退避三舍。狐偃指出,兑现昔日之诺言,虽说以晋国之君避楚国之臣,毕竟子玉现在代表楚国,不是为了避子玉,而是避楚,曾经以信义得原城,这次退避三舍在道义上晋国更高明,甚至可以激发楚将子玉的傲慢之心,避楚于我无伤,于楚或可骄兵。于是晋兵退至城濮。

    晋兵退避,楚将提出正好借此退兵,虽然无战胜之实,但也无伤,且有退敌的荣名。无奈子玉坚执誓死一战,认为晋军兵退实际有所恐惧,应该一鼓作气克敌制胜。

    子玉强硬争锋,晋文公内心狐疑不决,且子玉名将步步为营,见山扎寨,遇水据守,非常谨慎。先轸表示尽管子玉用兵持重,但是楚军现在求战欲望强烈,只要我们谨慎应对,出奇制胜,胜算比较大。狐偃更是分析当前态势,此战若成,霸业可成,即便不胜,晋国表里山河,固若金汤,楚兵也不能轻而易举侵犯晋国,当下战胜则霸,不胜无伤,不必狐疑。

    晋文公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见与楚相博,力不能支,楚王俯身击破文公头脑,梦醒大恐。狐偃为坚定晋文公决心,巧妙解释其梦,楚王俯身实在是大吉之兆,俯身者,伏地请罪也,预兆此战必胜,于是文公畅然。

    先轸布阵:

    狐毛狐偃为上军,与秦助兵攻楚左师

    栾枝胥臣为下军,与齐助兵攻楚右师

    先轸坐镇中军,以抵楚得臣

    另安排兵马为左右机动军,视乎局势左右助攻

    又安排奇兵迂回楚军背后做伏兵,可截杀败逃,可从敌后扰敌

    又安排兵马专负责收缴敌方辎重

    楚将子玉:

    装备三军,分上中下,临阵对敌,不知晋先轸早有预算,中规中矩,只等厮杀冲锋。

    战事一起,先轸集中优势兵力冲击楚军左右师,以虎皮蒙马身,楚军大乱,又虚张声势,呼喊晋军奔逃,引诱楚中军冒进,伏兵四起,楚军大败,也是子玉临难不惧,损失了左右陈蔡等兵,但是中军若敖之卒并无损伤,虽然,楚将得臣仍然懊丧,本要扬楚国威风,不曾想晋人多诈,不能忍,于是自杀连谷。晋文公得知子玉消息,长松一口气:战胜不足喜,所喜者楚失子玉,自此可高枕而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