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历史之碎碎念
繁体版

第74章 再议介子推

    《晋世家》·再议介子推

    介子推,又名介之推,后人尊为介子,春秋时期晋国人,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壮举,深得世人怀念。

    死后葬于介休绵山。

    晋文公重耳深为愧疚,遂改绵山为介山,并立庙祭祀,由此产生了“寒食节“,历代诗家文人留有大量吟咏缅怀诗篇。

    实话讲,介子推的名气在历史上大的很,远超过晋文公,历代流传几乎没有任何瑕疵,就是一个完美的存在,甚至被录入神仙传,在儒家为主的史学系统中,介子推就是一个忠孝兼而有之的典型。

    春秋最伟大的霸主晋文公在介子推面前,也显得卑微。

    孔子曾经评价齐桓、晋文:“齐桓正而不谲,晋文谲而不正”。

    什么意思呢,说齐桓公这个人比较走正道,不玩鬼把戏,晋文公不同啊,专门玩弄诡诈,同样是中原霸主,评价截然相反。

    孔夫子的评语是从政治角度来的,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尊王攘夷”,对外行仁政,“存亡继绝”,完全符合孔子的“礼乐”标准。

    直接一点说,齐桓公的霸主,走的是和平路子,齐国有钱,天下最富有,桓公时期有管仲等贤能的辅助,整个国家经济发达,国民富裕,各诸侯国都跑到齐国来观摩学习,很厉害。

    最重要的一点,对外经常无私的援助,大把花钱,不在话下,出兵出力出钱,什么都不要,当初燕国君对齐桓公感恩涕零一直送过边境,齐桓公直接把燕君踏过的土地割让给燕国,就是这么任性。

    说实话,齐国的优势就是有钱,军事上不算天下最强,打个夷狄,都要联合几个小国搞联军,当然比较后来的霸主国,齐国稍弱点,但是国际上的声望很高。

    这是齐桓公,愿意做冤大头。

    晋文公可不同,一切以国家利益为上,我帮忙可以,不管是周天子还是哪个诸侯国,没问题,但是过后你要给钱给地给报偿,白出力的活儿老子不干。

    而且晋国军事很强大,军政合一,采取私人田产,募兵制度,晋国的霸主是靠拳头打出来的。

    他也玩“尊王攘夷”这一套,但是假的,尊你是给你个面子,他照样把周王呼来唤去的,不是真的尊敬,玩表面功夫。

    但是齐国在桓公之后,霸业稀里哗啦,一败涂地,几乎没有再抬起头来。

    晋国不同,晋文之后霸业小二百年,天下唯晋国马首是瞻,很了不起。

    有很多人认为,春秋时期最伟大的霸主不是齐桓公,而是晋文公,他才是霸主第一。

    齐桓以后整个春秋时期几乎都是围绕着晋国展开的,晋国在春秋时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直到三国分晋以后,秦国才借此机会慢慢渗透中原,有晋国的时候,秦人东进的心冰凉凉。

    晋文公这么个雄才伟主,却被一个小小的介子推掩盖了光芒,甚至“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意思是晋文公你这么有能耐,你还是得在介子推面前俯首认错,你看,介子推是不是超越晋文公太多。

    更有人说,介子推深深的影响了晋文公,证据是:

    从亡贱臣壶叔曰;“君三行赏,赏不及臣,敢请罪。”文公报曰:“夫导我以仁义,防我以德惠,此受上赏。辅我以行,卒以成立,此受次赏。矢石之难,汗马之劳,此复受次赏。若以力事我而无补吾缺者,此复受次赏。三赏之後,故且及子。”晋人闻之,皆说。

    正因为介子推的高洁,不言禄,隐遁山林的壮举把晋文公感染了,引导晋文公走向仁义的大道。

    于是介子推愈加高大。

    到了西汉末期,干脆设立寒食节,因为介子推被火烧死了嘛,这么一个仁义之人,一个有这么大功劳的忠孝之人怎么可以不纪念呢,寒食节就是这样来的,纪念介子推。

    我们回头来看介子推,以“左传”和“史记”为依据,《左传》没有记载传说中的割股啖君,但是提到了没有封赏介子推,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因为这介子推不愿意干了,跑了去隐居,晋文公找不到他,就封介山表彰他。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地名)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这是左传的记载。

    没有割股啖君,没有晋文公焚山。

    介子推怎么死的呢,左传上说隐居以后死的。

    还记载了详细的介子推的母子对话,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不知道这段对话从何而来,既然介子推反对公开表达自己的意向,身将隐,焉用文之?

    是求显也。

    为什么这么详细的对话出现在左传里呢?

    不求显,反而大显,连晋文公都不如呢。

    太史公引用了左传的说法,也提到了五蛇之歌,用蛇来隐喻跟着晋文公流亡的人,有四人受封赏,惟独介子推没有,来讽刺晋文公。

    介子推从者怜之,乃悬书宫门曰:“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

    文公出,见其书,曰:“此介子推也。吾方忧王室,未图其功。”使人召之,则亡。遂求所在,闻其入釂上山中,於是文公环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以记吾过,且旌善人”。

    太史公作史的态度,信则传信,疑则传疑,不同的说法都会老老实实记下来,让后人去判断。

    但是这里没有记述介子推割股啖君,更没有晋文公焚山,只有介子推隐居至死不复见,就是说再也没有见过这个人。

    后世人干脆说介子推根本就没死,做神仙了。

    晋国太子申生死了,做了神仙,介子推死了也做了神仙,儒家的意思他们都是忠孝的人,就应该做神仙,就这么表彰他们。

    介子推割股啖君,被焚烧而死的说法最早来自哪里呢?

    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封介山而为之禁兮,报大德之优游。

    屈原《九章·惜往日》

    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后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

    晋文公重耳亡,过曹,里凫须从,因盗重耳资而亡。重耳无粮,馁不能行,子推割股肉以食重耳,然后能行。

    ——西汉《韩诗外传》

    太史公编纂《史记》既没有采纳屈原与庄子的传说,也没有引用差不多同时代人韩婴的说法,仍然沿用了《左传》中关于介子推的叙述。

    介子推之所以被后世尊崇,最显明的就是他割股啖君,抱木而燔死,如果这两件事非真,那么介子推的形象在史料中就显得非常单薄,几乎找不到他的痕迹。

    看看太史公《晋世家》的记述:

    晋文公重耳,晋献公之子也。自少好士,年十七,有贤士五人:曰赵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贾佗;先轸;魏武子。

    献公子八人,而太子申生、重耳、夷吾皆有贤行。及得骊姬,乃远此三子。

    推曰:“献公子九人,唯君在矣。

    介子推从者怜之,乃悬书宫门曰:“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

    非常怪异,忽而说献公八子,到了介子推,又让介子推说献公九子。

    前面说有贤士五人,分别是某某,某某,没有介子推。

    后面又写介子推从者,说介子推是这五人之一。

    是不是怪哉?

    同在《晋世家》,前后文而已,这么明显的乖误难道太史公没有留意?

    不可能。

    唯一的解释就是太史公不认为介子推的一些事存在,就算后面的叙述介子推,也是从左传那拿过来的。

    左传说献公九子就九子,太史公说八子,左传说五蛇之歌,太史公前面列举了五位能臣。

    这里面肯定有太史公的深意,他不可能说《左传》上介子推的事不真实,胡编乱造,我不信。

    太史公不会这样作,但是我会有不同的表达,自己去想。

    后来《东周列国志》这么演绎的一个小说,也没有让介子推更加的丰满,也不过是叙述了割股啖君,和抱木而焚死,其他的辅佐痕迹没有,这是为什么呢?

    只能说根本就找不到介子推在晋国重耳流亡乃至后来图霸过程中的事迹。

    到头来介子推只是一个高大完美具有崇高人格的一个圣人般的存在。

    可不可以设想介子推本身就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呢?

    一个人为虚构的典型呢?

    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