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那些事儿:汉武盛世
繁体版

朔方郡

    有了人证、物证,主父偃就能以大汉颁布的禽兽罪,斩杀齐王刘次昌。他弹指间,一言灭了燕国。再挥手,灭了齐国。就在这时,一个意外的情况发生了。齐王年幼,且胆小。主父偃还没审,齐王喝药自杀。

    这突如起来的变故,打了主父偃一个措手不及。他是齐相,有办案的权力。却没有处置诸侯王的权力。于是,流出了很多不利于主父偃的言论,说他办案手段毒辣,逼死了齐王。

    齐王被逼自杀,掀起了很强的反主父偃的阵营。其中,诸侯王以赵王刘彭祖为代表,公卿大臣以公孙弘为代表。

    【赵王刘彭祖那些事】

    汉文帝十四年(公园前期166年),太子刘启与贾夫人迎来了一个儿子,取名刘彭祖,排行老七。汉景帝二年,加封皇子,刘彭祖被封为广川王,定信都为国都。

    汉景帝三年,内史晁错主张削藩,引起吴、楚等诸侯反叛。赵王刘遂(刘友一脉),被削常山郡,心怀不满,加入叛乱,兵败自杀。

    汉景帝平定诸侯叛乱后,对大汉境内的刘姓诸侯王重新洗牌,将好的地方,加封给皇子。刘彭祖改封赵国,封赵王,定都邯郸。

    刘彭祖可不是一个善人,据史料记载,给他这样的评价:奸诈、奉承、刻薄。

    总之,给他的评价,没有好的。

    刘彭祖好法律,善诡辩,利用自己学到的东西,来整治不听他话的人。为了使自己的封国绝对独立,极力排斥朝廷委派的国相等。当朝廷派人来赵国邯郸为相,刘彭祖穿着下人的衣服去相迎,还亲自替他打扫卫生。

    很多人被这表面现象,被迷惑,都认为刘彭祖是个好相处的诸侯王。他之所以这样放低姿态,不是因为谦恭,而是为了让长安来的人放松警惕,暗中给来使挖坑,诱使他们失言犯忌。当来者说出不该说的话,他就会悄悄用小本子记下来。

    拿到证据后,刘彭祖就向来使摊牌。听话者,就安然无恙。不听话者,就用法律法规,向朝廷上书举报。故而,国相等二千石官员前来赵国在任,没有超过两年的,都是获罪离任,轻则受刑入狱,重则脑袋搬家。

    国相和官员没人敢行使皇帝赋予他们治理赵国的权力,刘彭祖得以嚣张跋扈,恣意横行。

    有句话说得好,坏人不可怕,就怕坏人懂文化。一个有权有势,身居高位,且有文化、懂法律。这样的坏人,是相当可怕。所以,刘彭祖在赵国肆意横行,无人敢惹。

    刘彭祖除了欺官,还爱夜行欺客商。

    他不喜欢扩建王府,而是把主要精力用在吏事上,不仅上书抓捕封国盗贼,还常在夜间率领卫士在邯郸城巡检。朝廷使者和过往商都吃过他的亏,又不敢招惹,只能选择纷纷退避,不敢久留。繁华的邯郸,被刘彭祖搞得乌烟瘴气,开始萧条。

    刘彭祖又荒淫无度,生下了很多子女。要维持家庭巨大的开销,只能大肆敛财。刘彭祖派使者到各州县和商贾交易,加征的赋税,多于封国应征的租税。

    刘彭祖很坏,且,懂法,又身居高位。朝廷来的高官怕他,商贾不敢停留,百姓要被征收高额赋税。然,他的横行无度的日子,也嚣张不了多久。尤其是推恩令一出。他生了那么多儿子,除了嫡子王太子,其他儿子,也有资格继承封地和侯爵。

    再加上,朝廷对诸侯王打击力度加大。尤其是燕国刘定国自杀,封国被废。刘彭祖干了那么多坏事,岂能不怕。

    齐王刘次昌喝毒自杀,更增加了他心头的恐惧。尤其是朝廷颁布的禽兽罪,他的接班人生活行为,也不端。

    当年,主父偃游齐、燕、赵等诸侯,不受礼遇。如今,刘定国死,燕国被废。刘次昌死,齐国被废。现在,有可能他会成为主父偃重点打击目标。刘彭祖越想越恐惧,害怕祸事落到自己头上。为了消除恐惧,只能搬到主父偃。

    刘彭祖趁着主父偃,身在齐国,联合诸侯王举报,给他定了两大罪。

    其一,收受贿赂。

    其二,逼死齐王,离间宗亲。

    主父偃人品不行,也不会做官,擅长得罪人。故而,他献的策略,都是得罪人。不仅诸侯王得罪了,满朝文武,就没有他没有得罪的。

    刘彭祖挑头告发,其他人也纷纷参与。那些早已对主父偃怀恨在心的大臣赶紧抓住机会落井下石,相继给皇帝提供他的犯罪证据。

    齐王死了,封国被收回朝廷。主父偃也算是替刘彻,解决了一件大事。然,面对诸侯王和朝臣联合控告,刘彻只能将主父偃下狱治罪。

    风头一变,弹劾的人,就更多了。

    主父偃替刘彻解决了很多大事,故而,刘彻心里不想杀他。至于,收受贿赂,也不算杀头重罪。如果全盘否定主父偃,就等于否定刘彻推行的国策。

    刘彻想要宽大处理,给主父偃一个开口说话的机会。

    主父偃对于受贿一事,大方承认。但,对逼死齐王,他拒不承认。

    齐王犯下兽刑罪,理应被处死,自杀,属于畏罪。哪怕,齐王不自杀,也会迎来法律的审判。就在,主父偃辩论占据上风时,一个人出手了。这个人就是左内史公孙弘。

    公孙弘在前面,讲了他的事迹。他能够从海上放猪,得淄川国两次举荐,并身居高位,也是聪明人。他见这么多势力都搬不到主父偃,那是没有说中皇帝害怕的事情。

    公孙弘不愧是文化人,对皇帝说了这样一句话:齐王因忧郁而死,没有后代,齐国已归入朝廷,不诛杀主父偃无法杜绝天下人的怨恨。

    这句话说了齐王的死因:被主父偃逼死。

    也说了齐王死了带来什么后果:无后,封国被废。

    更说了,不杀主父偃会有什么恶劣影响:不能堵住天下人悠悠众口。

    天下人都知道,齐王是被主父偃逼死的。如果皇帝对这件事不处理,那么,天下人会如何想。主父偃的行为,是得到了皇帝的授予。故而,就会给皇帝刘彻,带来很强烈的负面影响。

    汉文帝时的贾谊,汉景帝时的晁错。如今,当今天子的主父偃。如果皇帝不加处置,诸侯王说不定会有过激反应,再现吴楚叛乱之事。

    当年,马邑之谋,刘彻杀王恢,就是为了以谢天下。

    如今,不杀主父偃,也不能谢天下。

    公孙弘一句话,确实摸透了皇帝的心里,给了主父偃致命一击。他知晓皇帝的心里,不会为了一个人,得罪天下人。更不会因为主父偃,毁了自己的名声。

    就这样,在公孙弘的一击之下,主父偃被送上了断头台,离开了历史舞台。

    这里有个问题:公孙弘为何对主父偃要落井下石。

    据史料记载,公孙弘和主父偃对于朔方郡的问题主张不一,并没有太大的过节。是什么原因,导致公孙弘对主父偃出手呢?

    个人认为,有以下原因:

    其一,内朝和外朝之间的矛盾。

    刘彻为了限制汉相的权力,设置了内朝。外朝,由汉相等人管理。内朝,由皇帝直接负责。很多朝廷的旨意,皆从内朝而出。

    主父偃属于内朝,公孙弘属于外朝。两个阵营,考虑的问题不一样,难免会产生矛盾。有矛盾就会爆发冲突,表面上看是主父偃和公孙弘之间的矛盾,何尝不是内朝与外朝之间的矛盾。

    其二,政敌。

    公孙弘和主父偃,还存在竞争关系,两人都有一个共同目标,位列三公。

    两人对比之下,公孙弘明显出于下风。他去匈奴,表现不佳,被皇帝认为没有才能,自行称病罢官。他去西南夷,认为是无用之地,主张废黜,不被采纳。唯一的优势,擅长以儒学的方式写文,且不与皇帝争执。

    主父偃不一样,他做了这几件事:推恩令、迁徙豪强、拥立卫子夫为后、主张修筑朔方郡、除掉燕齐二王。

    可以说,主父偃做的每件事,都是大事,值得史书记载。一旦,三公上面的人退下来,主父偃升迁的机会很大。所以,两人是竞争关系,属于政敌。

    主父偃才华是有,最大的缺点是不懂得为官,得罪了很多人。公孙弘恰恰懂得如何为官,与公卿大臣关系融洽,还得到士大夫拥戴。

    主父偃因齐王自杀之事,陷入舆论风波。公孙弘出手,也会得到朝臣和诸侯王的认可,拉拢很多势力。公孙弘是有学问的人,且站在制高点,一言切中要害,刘彻不想杀,也得杀。

    主父偃虽说有罪,但罪不至死,灭族,更是冤案。然而,朝中的大臣明知是冤案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替主父偃求情?足以见得,反对的势力,是多么庞大。面对朝臣和诸侯王的共同反对,最终,刘彻妥协了,只能舍弃了主父偃。

    杀他,方可以平朝臣和诸侯之怒。

    杀他,足以谢天下。

    据史料记载,主父偃的下场很凄凉。他显贵宠幸时,宾客数以千计,等到灭族被斩杀,没有一个人去看。只有孔车为他收尸埋葬。

    主父偃,走了。他做的那些事,被传了下来。

    我们记住了,那个献上千古第一阳谋推恩令的人,也记住了他的那句‘生食五鼎,死五鼎烹’。

    不久后,御史大夫张欧去世,三公的位置空了出来。朝廷要对新的人事调动,进行安排。公孙弘因言击杀主父偃,获得了成功。他也得到了公卿大臣和诸侯王的好感。

    公孙弘升迁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有句话说得好,新官上任三把火,公孙弘升迁御史大夫,就要干出一番成绩。

    主父偃主张的事情,他要反对。于是,他做的第一件事:反对修筑朔方郡。

    公孙弘的声音,也代表大多数人的意见,反对声越来越大。然,刘彻并没有妥协,反而极力压制反对声。要想平息这场反对风波,刘彻就要抓住重点。而,公孙弘就是重点。

    刘彻没有用强硬的姿态,压倒一切反对声。相反,他要以德服人,这样才能高效地平息反对声。于是,一场宫廷争辩,在朝廷上演。

    这位支持修筑朔方郡,站出来反对公孙弘的人,他就是朱买臣。

    【朱买臣那些事】

    朱买臣,会稽郡吴县人。自幼家贫,但志向高远。寒门想要出贵子,只有一条途径,多读书。而,朱买臣嗜书如命,非常爱读书。

    吴楚诸侯叛乱,朱买臣带着妻子,来到一处深山,结庐隐居。

    为了生活,朱买臣干了一份职业:樵夫。

    他靠砍柴,拿去集市贩卖,以谋求生计。樵夫这个职业,只是为了解决他的温饱,而,他的志向远不在此。所以,他一边卖柴,另一边读书,连走路都在读书。

    他的这种举动流传开来,众人都说他是个疯子,连温饱都不能解决,却想着其他事。久而久之,众人皆取笑朱买臣,不务实际。

    朱买臣面对嘲讽,也不在意。正所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朱买臣依旧一边卖柴解决温饱,另一边依旧走路读书,有时还会放声高歌。

    众人见了,给他送了两个字:疯子。

    朱买臣不在意其他人的评价,依旧我行我素,做好自己。但,朱买臣的妻子,觉得很丢脸。她嫁给他已经二十多年,如今,朱买臣已经四十多岁了,连温饱都不能解决,还做春秋大梦。这种生活,她不能忍受,也不想与朱买臣过下去,选择和离。

    朱买臣依旧镇定,说了这样的一句话:

    我到五十岁的时候,肯定会飞黄腾达,获取功名富贵,现在已经四十来岁了。你跟着我这些年吃了这么多苦,只要再等几年,等我大富大贵之后肯定会好好报答你。

    其妻听后,更加认为对方是疯子。这个大饼,对方已经给她画了二十多年,如今不安分守己的过日子,还做着春秋大梦。故而,其妻说了这样一句话:像你这样的人,最后只能饿死在沟壑中,又怎么能够富贵呢?

    事到如今,她不奢求富贵,朱买臣连最基本的温饱都不能解决,如何谈梦想,如何还有资格去谈远方。朱买臣的妻子,更加断定对方难有出息。

    朱买臣见其妻执意要走,很难留住。念在二十多年的夫妻情分,朱买臣写了一封休书。其妻拿着休书,断然离去。等到两人下次再见面的时候,其妻已经改嫁,过上了比他好的日子。

    他的前妻和丈夫去山间上坟,看到朱买臣又冷又饿,给他饭吃。

    从这件事后,朱买臣依旧一个人继续砍柴、挑柴、卖柴,解决温饱问题。他还是丝毫不改边挑柴走路,边大声朗诵诗书的习惯。

    妻子的离开,让朱买臣更加渴望功名。他要一朝富贵,狠狠打脸那些轻视自己的人。

    朱买臣走出大山,放弃了樵夫这个职业,谋求了一份新的职业:差役。

    这个职业,算不得高大上,却也是朱买臣走出一大步。至少,这个职业,比他以前的工作体面,还能解决温饱。正是这个职业,让他的人生迎来了转机。

    会稽郡归朝廷直接管辖,所以每年,会稽郡守就要派人到长安汇报工作。朱买臣跟着前去汇报工作的上计吏前去长安,他的任务,是负责押车。

    朱买臣来到长安,到皇宫门前上送奏书。由于身份卑微,很久没有回音。又不敢离开,只能在公车署里等待皇帝的诏令。等待召令期间,他没有准备食物,只能依靠上计吏的兵卒轮流送给他吃的东西。

    倒霉透顶的朱买臣,终于时来运转,他在长安的街上,遇到了一个贵人:庄助。

    庄助,在前文已经介绍,他是建元元年新政第一名。也是刘彻身边,第一个得到重用且身居功名的人。

    庄助没有调兵虎符,却调动会稽郡兵马,援助东瓯国,不战而胜。三年后,又前往南越,传达天子召令。回京途中,又传旨淮南。

    庄助多立大功,刘彻要重重奖励他,问他老家的情况。

    庄助想起老家的事,说了这样一句话:家里很穷,被朋友的女婿、一个富人侮辱。

    刘彻听得出对方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给他一次机会,问他有什么心愿。

    庄助给出坚定地答案:想要当会稽郡守。

    刘彻满足了对方的愿望,令他担任会稽郡守。

    庄助得偿所愿,荣归故里,当年欺辱他的人,都感到羞愧。然,好景不长,庄助在会稽郡没有干出什么成绩,被刘彻召回长安问话。

    庄助回到长安,以《春秋》之事回话,从此留在了长安,官居中大夫。

    庄助的那些事,朱买臣自然知道,却没曾想到能够在长安遇到庄助。为了这次难得缘分,庄助决定帮助同乡的朱买臣。就这样,朱买臣进入了皇帝刘彻的视线。

    有句话说得好,别人替你引路,是一件好事。但,最重要的是本人要有真本事。而,朱买臣的真本事就是樵夫那段苦日子,数十年如一日诵读两本书。一本书叫《春秋》,另一本书叫《楚辞》。

    朱买臣见到皇帝,临场发挥相当不错,先说《春秋》,再说《楚辞》,深得皇帝喜爱。故而,他也迎来一份新职业:中大夫。

    从郡差役到朝廷中大夫,这可是完成了多大的跨越。朱买臣能够完成逆袭,庄助功不可没。从此,庄助和朱买臣成为好友,互为知己,一同为中大夫,为皇帝办事。

    主父偃死了,公孙弘等人,反对修筑朔方郡,声音之隆。就在这时,刘彻想起了朱买臣,在宫廷来了一场辩论会。

    辩论会主题:该不该修筑朔方郡。

    主持人:皇帝刘彻。

    正方:以中大夫朱买臣为首。

    反方:以御使大夫公孙弘为首。

    观众:公卿大臣。

    史料没有记载,朱买臣说了什么。只告诉我们,朱买臣凭借自己的才华,关于修筑朔方郡的好处,一口气向公孙弘提了十个问题。

    公孙弘对这些问题,一个也答不上来。故而,公孙弘认输,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是山东边鄙之地的浅薄人,不知道筑朔方郡有这些好处。

    这场辩论会,朱买臣大放异彩,取得压倒性的胜利。

    公孙弘虽不能阻止修筑朔方郡这个声势浩大的工程,为了自己的脸面,他阻拦了另外两个大工程。一个是修筑西南夷通道,另一个是修筑苍海郡。

    西南夷通道这件事,放在以后再说。现在来说说沧海郡的事情。

    元朔元年,东夷薉君南闾等叛卫氏,带领二十八万人降汉。这时,有一个叫彭吴的大臣上奏,设置苍海郡,以接降汉的东夷人。

    这样做有两个好处:

    其一,能够切断卫氏势力与匈奴之间的联系。

    其二,方便日后进攻卫氏的地盘,开通东夷。

    故而,彭吴这个在史书记载简单的人物,他开通进入秽貊、卫氏、东夷的道路。

    刘彻同意了这个方案,建立沧海郡,并让齐、燕两地的百姓,负责这件事。

    朔方郡、西南夷、苍海郡,这三项声势浩大的工程同时进行,会给大汉百姓带来沉重地负担,尚有不慎,会激发民变,引发社会矛盾激化。

    公孙弘叫停西南夷、沧海郡,两大工程,就能更好地修筑朔方郡。

    刘彻在简短衡量之后,也赞成了公孙弘提出的意见。毕竟,他要集中精力干一件事:修筑朔方郡,横扫匈奴王廷。

    就这样,历时九年的西南夷和历时两年的苍海郡两大工程,因为以公孙弘为代表的反对,遗憾被叫停。

    修筑朔方郡的方案,获得上下一致通过。卫青以苏建征调十多万民夫修筑朔方城,又修缮原秦王朝时期蒙恬所建造的要塞,利用黄河天险作屏障。

    卫青打下的河南地,前有主父偃献策,后有朱买臣当庭争辩,还有天子刘彻的强力支持。这块疆域,将会以朔方郡的形式,融合于大汉。

    主父偃,你走吧!

    你留下的成果,朕,将会替你守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