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那些事儿:汉武盛世
繁体版

河朔之战

    李广前往右北平郡,凭借对战匈奴的名声,稳定了燕长城一代的防线。紧接着,又有一个好消息传来。

    卫青出雁门,斩杀匈奴数千人。

    面对匈奴的大举报复,大汉疲于奔命,损失惨重。卫青的胜利,无疑鼓舞了大汉的士气,也增加了皇帝刘彻战胜匈奴的信心。于是,长安大汉宫廷,召开了一场高规格的军事会议。

    这场会议只有一个主题:如何解决边患。

    军臣单于五路出击,进攻大汉,其战术,令大汉苦不堪言。今天,匈奴在这里,集结重兵,攻打这个郡。明天,匈奴就会出现在另外一处,攻打其他的郡。

    汉军防备,匈奴不来。汉军松懈,匈奴来了。你想打,匈奴祸害完这个郡,跑得无影无踪。你不想打,匈奴又集中重兵,攻打薄弱之地。面对匈奴的战术,大汉受制于人,疲于奔命。

    大汉和匈奴边境线又太长,总不能在每个边郡驻扎重兵吧!若真这样做,大汉每年的开支将会是一个天文数字,迟早会被拖垮。

    面对匈奴的战术,朝中大臣,顿时无解。然,这时,皇帝刘彻有一个新的想法。那就是主动出击。

    有句话,说得好,进攻,是最好的防守。此时,刘彻已经有了儿子。他不解决匈奴,这个问题,将会遗留给下一代。

    他继位时,汉景帝给他留下了很多问题。吃过苦的人,怎能让下一代人吃同样的苦。与其留给下一代人去打匈奴,还不如自己去做好这件事。为了下一代,有个更好的环境,不能只是防守,而是要主动进攻。

    此时,刘彻的心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故而,这场高规格的军事会议,要商讨出如何打?打哪里?以谁去打?

    经过朝臣的激烈讨论,在皇帝刘彻的威慑下,总算解决了这三个问题。以卫青为将,主动进攻匈奴占据的河南地。

    所谓河南地,是指夹在贺兰山、阴山和鄂尔多斯高原之间的河套平原地区。因此地处于黄河以南,所以称之为河南。

    赵武灵王时,推行胡服骑射,击败林胡,降服楼烦。还在此地,设了两道数千里长城,也被称为赵国的北长城。故而,赵武灵王也成为第一位将足迹踏入河南地的华夏君主。

    秦王政灭赵,匈奴南下,占据河南。及至,秦始皇建立大秦,以蒙恬为将,北击匈奴,筑长城,修边塞。

    秦汉之初,中原动荡,匈奴南下,又占据了河南地。

    汉高祖刘邦想重拾赵武灵王、秦始皇击胡壮举,与匈奴开战,却被围困在白登山。从此,河南地成为了匈奴的势力。

    刘彻选择进攻河南地,有以下原因。

    其一,帝王志向。

    匈奴主力进攻燕、赵长城一带的边郡。大汉出其不意,趁其不备,拿下河南地。他就能成为赵武灵王、秦始皇之后,第三位将势力踏入胡疆的伟大帝王。刘彻相信,赵武灵王、秦始皇能做到的事情。现在,他也可以做到。

    其二,消除隐患。

    河南地犹如一柄利剑,悬挂在大汉的头顶上。河南地与大汉的北地郡、上郡接壤。此地,距离长安,不足千里,匈奴突破北地郡、上郡,不到两日,就能抵达长安。所以,河南地,这颗钉子,必须拔出。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刘彻拜关内侯卫青为车骑将军,领兵三万,出击河南地。

    这下,压力来到了卫青这边。

    前有奇袭龙城,后有出雁门斩胡数千人,除了少数人相信有军事才华,大多数人相信他靠的是裙带关系。故而,卫青要想进一步证明自己的能力,只能用战功说话。

    卫青离开长安,来到云中郡郡所云中城。此次,他率军三万,是这里最高的军事首领。要想拿下河南地,就要制定一套周密的作战方式。也要收集有关河南地的胡人信息,更弄清楚自己的对手是谁。

    不久后,相关情报送到了卫青手中。

    河南地主要有两大势力:楼烦和白羊。

    楼烦,春秋之际建国,因骑射,闻名天下。及至战国时,楼烦成为盘踞在赵国的北胡之一,且严重威胁到赵氏的安全。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进攻北胡,击败楼烦,并在楼烦生活的疆域,设郡筑城。随后,赵武灵王用人格魅力,征服楼烦,胡为己用。

    楼烦历经赵国、大秦王朝、楚汉争雄、刘汉建立,不仅没有淡出历史舞台,反而还发展壮大。及至,匈奴南下,攻占河南地。楼烦打不赢匈奴,只能请降,成为附庸。匈奴将河南地交给楼烦驻守,并每年准时向匈奴提供良马。

    白羊,史料对他的记载,并不清楚。只知道,他也是臣服于匈奴,且与楼烦为邻,生活在河南地。

    卫青弄清楚了对手是谁,也摸清楚了对手的实力。于是,他开始了周密的军事部署,制定作战策略。而,卫青的作战策略有两个:奔袭、迂回。

    接下来,看一下,卫青的精彩表演。

    云中郡位于黄河几字形的东段,且伴随东西走向的大青山(阴山)。故而,卫青率军出云中,讨伐匈奴。就当众人以为,卫青将会渡过黄河,北上寻找匈奴主力,再来一次深入匈奴腹地,奇袭龙城时。只见,卫青出其不意,调转兵马,沿着赵、秦在大青山修筑的长城,从东向西,奔袭千里。

    随后,卫青占据了第一个军事重地:高阙。

    高阙,位于大青山以西,因有一缺口,状如门阙,古有此名。赵武灵王时,为了阻挡胡人南下,将其设为边塞,也被纳为外长城重点防守之地。秦始皇时,以蒙恬为将,渡河取高阙,筑亭障以逐北胡。

    拿下,高阙,就能切断楼烦、白羊与匈奴之间的联系。

    高阙在大青山以西,云中在大青山以东,还有黄河天堑。若能守住两地,大汉对战匈奴,将会有一道天然的屏障。卫青急行军,奔袭千里,趁着对手不备,顺利地拿下高阙。

    接下来,用几何地图表示。

    云中、雁门、上郡、北地、陇西、高阙,这几个点,连接成线段,就成为了一个封闭的多边形。军事术语,叫包围。进而,卫青完成了第一阶段的作战目的:包围楼烦、白羊。

    这个阶段,卫青取得了战功赫赫,史记留下了这样一段话:车骑将军青,出云中以西至高阙。遂略河南地,至于陇西,捕首虏数千,畜数十万,走白羊、楼烦王。

    这段话翻译过来,是说卫青出云中,渡河向西,抵达高阙,又顺着大河南下,抵达陇西,斩首胡奴数千人,畜数十万,赶走了楼烦、白羊在河南地两大势力。

    接下来,就是第二个作战计划:吞并河南地。

    太史公司马迁记下了卫青取得的战果:

    按榆谿旧塞,绝梓领,梁北河,讨薄泥,破符离,斩轻锐之卒,捕伏听者三千七十一级,执讯获丑,驱马牛羊百有余万,全甲兵而还。

    卫青率领汉军将士,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平定河南地,拓地上千里,全甲兵而还。卫青也成为继李牧、蒙恬之后,第三位抗匈名将。

    他再一次用军功证明了自己,他是一个将帅之才。

    伐匈大捷,消息传回长安,大汉王朝举国振奋。尤其是皇帝刘彻,他在位以来,与匈奴交手也未曾占到便宜。元光六年,四路出击,更是损失惨重。

    河南之战,开打之前,刘彻心中也是没底,更令他坐立不安,食之无味,时刻关注着战局的发展。如今,大捷消息传回长安。刘彻心中悬着的石头,总算落地。

    卫青,朕,没看你。

    有功者,奖。有过者,罚。卫青击败楼烦、白羊,开疆拓土,取得如此大功,奖,必须重重的奖励。

    此战,有三个人因功被加封。他们是卫青、苏建、张次公。

    卫青,第一阶段的胜利,被加封为长平侯,食邑三千八百户。第二阶段的胜利,又追加食邑三千户。

    校尉苏建,封为平陵侯,食邑一千一百户。

    校尉张次公,封为岸头侯,食邑千户。

    此战胜利,不仅展现了卫青的军事才华,也彰显了刘彻雪耻了匈奴欺汉那些事。从这以后,刘彻可以挺着腰杆,向天下宣告:匈奴辱汉的日子结束了,从这一刻起,大汉站起来了。

    仗,打完了,又到了总结时刻。有句话说得好,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卫青打下了河南地,下一步决策,他不能做主。是守、是退,这都需要皇帝下令。

    大汉举朝上下庆贺胜利的同时,这片土地的处置问题也摆上了议事日程。于是,大汉朝廷又召开了一场会议,商谈有关河南地的去向。

    以主父偃为首,主张在匈奴地设郡。于是,主父偃说了这样一句话:河南地肥饶,外阻河,蒙恬城之以逐匈奴,内省转输戍漕,广中国,灭胡之本也。

    这段话,表达出了三个意思:

    其一,河南地不是无用之地。

    其二,前秦蒙恬,筑城驱胡。

    其三,漕运交通便利,可以做为对战匈奴的前沿阵地,可以拓宽汉匈之间的战略空间,是战胜匈奴的根本。

    进而,主父偃表达了另外一个意思。

    前秦,做了这件事,留名天下。

    你父辈想做,却能力有限,做不了。你若去做,定能与千古一帝秦始皇齐名。千百年后,后世不仅知道秦皇,也会知道汉武。

    秦皇汉武,这四个字,将会成为千古一帝的象征。

    刘彻不仅听了,也听进去了。打下的疆土,弃如敝履,如何对得起出生入死的将士。然,刘彻是帝王,不能轻易表态,还要询问朝臣的意见。

    有赞成,就有反对之声。有一个人反对声最大,他就是公孙弘。

    来看一下,这位海上牧猪的老年人,是如何逆袭人生。

    【公孙弘那些事】

    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0年),公孙弘出生在齐地淄川薛邑,家世贫寒。公孙弘人穷志不短,努力学习,通晓法令,干了一份职业:狱吏。

    可惜,好景不长,公孙弘因为犯错,失去了这份职业。为了生存下去,养活自己,公孙弘又干了一份新工作:海上牧猪。

    这份职业,虽谈不上高大上,却也是自食其力。然,公孙弘不甘平庸,努力与命运抗争,想着要出人头地。贫寒子弟,要想改变命运,读书就是方式之一。正所谓,知识改变命运,公孙弘也对这六个字也深信不疑。于是,他在海边一边放猪,另一边用心读书。

    汉文帝前元元年,刘恒继位后,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二十二岁的公孙弘,因通晓《诗》、《书》而闻名郡国,被征召为博士。朝廷博士,是不好当的。公孙弘与这些大家相比,差了一大截。尤其是同时代的贾谊、晁错。

    汉文帝后元五年,四十二岁的公孙弘,自感知识匮乏,又开始接触《春秋》。汉景帝时,也继承了其父汉文帝文化之风,以公羊寿、胡毋生师徒二人,著《公羊氏春秋》。著书完成之后,胡毋生因年迈回到齐地淄川,开始了教学生涯。

    公孙弘对春秋很感兴趣,多次前去学习,并讨论有关《公羊氏春秋》遇到的问题。

    汉景帝去世,刘彻继位。刚继位的少年皇帝,想要励精图治,大展宏图,下达了一道命令:要求朝堂及郡国二千石以上官员举荐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

    汉文帝时,因《诗》出名,被征召的博士。汉景帝时,又承胡毋生学习《公羊氏春秋》。这样有名气的人物,自然得到了淄川王刘志的推荐。

    此时,公孙弘已经六十一岁,以推荐之名,再次来到长安。然,他遇到了一个九十多岁的长者,且名气比他大的人物,他就是辕固生。

    后者一见面,就叮嘱公孙弘:务必要按照儒家思想来事君,不要歪曲自己的学术,来投世人之所好!

    公孙弘不敢正面看他,表现得十分恭敬。

    这次举荐,公孙弘有了一份新职业:以郎待诏。

    皇帝还给他亲自指派了一份新工作:出使匈奴。

    公孙弘去了匈奴,没能干好皇帝交代的事情,让皇帝认为他没有才华。

    公孙弘不受皇帝重视,很难混出头来。与其在这里不如意,还不如早点离开,落得逍遥。于是,公孙弘以病退的方式,又一次回到了家乡。

    原本以为,他的人生到头了。此时,已经六十多岁了,还能有多少时日。然,命运就是这么神奇。

    元光元年,刘彻独揽大权,继续推行建元失败的新政。

    淄川王刘志,再一次举荐公孙弘。

    第一次被举荐入长安,令公孙弘心有余悸。得到第二次举荐的机会时,公孙弘委婉地拒绝,说了这样一番话:我曾西入函谷关应天子之命,因无才能而被罢官回家。希望大家推选别人吧!

    公孙弘这样说,是发自内心。他去了一次,丢了一次脸。他不想再去长安,再丢一次脸。然,淄川王刘志认为对方,很谦恭。毕竟,公孙弘这个老头,曾和汉文帝、汉景帝、新帝刘彻,祖孙三代人打过交道。你说他无能,谁信啊!除了公孙弘本人,其他人都不信。

    而今,公孙弘学习《公羊氏春秋》在淄川国小有名声,又恭谦谨慎的孝顺后母,还在后母去世后更为之守孝三年,更是传为佳话。

    有才学、有名声、有孝心,这样的人,淄川王刘志,一定要大力推荐。

    时隔五年后,六十六岁的公孙弘再一次踏上了前往长安之路。这一次,公孙弘运气好点,来到长安,在太常待命。

    刘彻面对齐聚长安的人才,出了三个问题,发下制书策问天人之道。

    公孙弘认真审题,执笔作答。他的观点老旧,没有新意。

    太常考官阅完百余位贤良的对策之后,认为公孙弘的对策平平,将其成绩列为下等。怎知,他得文章,得到了皇帝得青睐。于是,刘彻看过之后,将最后一名公孙弘的文章,提升为第一名,并诏他入见。

    能够得到皇帝召见,还被皇帝破格提拔为第一名,令公孙弘喜出望外。

    刘彻见到公孙弘本人,对方虽年迈,但,形象气质得体,简单问话后,对他很满意。于是,刘彻给了他新工作:博士。

    汉文帝前元元年(公元前179年)到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历经四十六年,公孙弘再一次被拜为博士。其中的心酸,只有他一个人知道。

    公孙弘是一个懂得抓住机会的人,在金马门待诏期间,以当朝的弊症,积极给皇帝上书。尤其是那句天子虽在先圣的位置却不如先圣时期的治世。并盛赞周公旦辅佐成王治化之功。

    两人一问一答,相处融洽。刘彻又给他指派了一个新的工作:视察西南夷。

    公孙弘回朝后极力反对通西南夷之策,称此举对汉朝没有益处。刘彻虽没有接受他的提案,却也没有为难这位老人。

    公孙弘与皇帝相处的时间长了,自然摸透了对方霸道的个性。故而,每次讨论问题,公孙弘从不轻易表态,只发表看法,让皇帝自己做决定。更不会用自己的观点,去驳斥皇帝,令其难堪。

    刘彻与他相处,很愉快。也发现了这个老头身上的优点。比如品行敦厚,善于言谈,熟悉文书吏事,又能以儒术缘饰文法。

    就这样,公孙弘进入了皇帝的视线,升了官职:左内史。

    其主要职责:治理京畿。

    此时,公孙弘官居左内史。当刘彻讨论关于河南地去留问题时,公孙弘持反对的观点。

    他表达了三个观点:

    其一,河南地不适合居住,劳民伤财。

    其二,以先秦为例子。

    秦始皇曾经发三十万人在北河筑城,但最终没能建成并放弃了。其言下之一,前秦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结果,也没守住河南地,反而劳民伤财。

    其三,占据河南地会遭到匈奴大规模报复。

    这次会议讨论,唯有主父偃懂刘彻之心。只有他才知道,皇帝想成为一位怎样的君王。刘彻不想当一位守成之君,而是进取之主。

    在皇帝刘彻的支持下,主父偃的主张,在这次讨论中,取得了胜利。时隔八十多年的河南地,再一次,被中原掌控。为了更好管理胡疆,刘彻将其设为朔方郡、五原郡,并大量移民戍边。

    赵武灵王、秦始皇做到的事情,朕,也能做到。

    先祖做不到的事情,朕,做到了。

    从这一刻起,河南地,属于大汉的疆域。

    横扫匈奴,这,只是开始。一旦开始,朕,就不会轻易停下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