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空之吻
繁体版

第一章外传 人类往事:天仓五星系改造计划

    仓纪元前5000年,殖民飞船“凤凰号”结束了长达千年的旅行,抵达天仓五星系。

    凤凰号是一艘长度约300米的中型飞船,除了基本的动力和维生系统,凤凰号只携带了飞船AI“红鸟”、一个机械工兵,一个工业3D打印机和一位名叫郑威远的人类乘客。

    天仓五星系改造计划便从此开始。

    不出意外,天仓五星系是一个没有生命的星系,这个星系最显著的特点,便是全星系几乎都被一片广袤的小行星带覆盖,除了天仓五本身,这片广袤的小行星带大概占据了天仓五星系70%的质量。大量的小行星撞击使得这个星系的任何行星都不会拥有诞生生命的机会。

    星系中原有的6颗行星,最开始是从按英文字母顺序命名的,即A、B、C、D、E、F星,其中C星即第3颗行星位于宜居带内,质量和密度等参数也与地球相近,但同样,这颗类地行星没有从小行星撞击中幸免于难,凤凰号抵达时,这颗星球已经几乎失去了地热,磁场微弱,大气稀薄,成为一颗死星。

    星系的中央有一片难得的罕有小行星的区域,那便是D星的引力范围,D星是星系内最大的行星,质量大约为地球的100倍。而D星的位置已经距离宜居带非常遥远了。

    直接的殖民是不可能的,但这丝毫没有难倒红鸟和郑威远。

    广袤的小行星带虽然使得整个星系无法居住,但也为星系建设提供了最方便的原材料。

    凤凰号首先部署在了C星附近一颗较大的小行星上。它做的第一件事是打印了十几个机械工兵,然后用这些工兵从附近的小行星上采集资源,供凤凰号上的3D打印机全负荷运转。

    工兵打印完成后,凤凰号开始打印防御设施,以防被流星击中直接损毁。

    当凤凰号的碳炔外装甲厚度从0.1米增加到了10米,并在附近小行星上设置了多个观察站和防御炮台,凤凰号才算是在天仓五星系站稳了脚跟。

    天仓五星系改造计划进入第二个阶段——凤凰号的自我复制。

    凤凰号的主引擎是一具经典的微黑洞阵列引擎,其中的数万个微型黑洞需要极其庞大的电磁加速器才能制造,主要用于恒星际航行,但进行星系内改造是不必要的。

    凤凰号的AI“红鸟”本体也是一座庞然大物,由多个量子计算机和经典计算机混合而成,作为分体也是不必要的。

    由于只有郑威远一个人,分体也不需要维生系统。

    于是,以凤凰号为基础进行大幅轻量化设计而成的“凤雏型”飞船应运而生,凤雏型飞船的主引擎被改成了聚变引擎,飞船AI也不再像红鸟一样具备完全的人格,维生系统被取消。

    一年之内,凤凰号自身就建造了4艘凤雏飞船,而凤雏型自身也可以不断复制,于是一年时间就出现了10艘凤雏飞船。

    随着机械工兵和3D打印机的滚滚运转,凤雏飞船的数量每年增长一个数量级,8年后,星系中便已经有一亿艘凤雏飞船了。这时凤雏飞船已经遍布星系各处,其配套的机械工兵更是多如牛毛。

    天仓五星系改造计划进入第三个阶段——蓝星链计划。

    唯一位于宜居带内的C星,被命名为蓝星一。

    然而,虽然蓝星一位于宜居带内,但其接受的阳光强度还是明显弱于地球,地球上的大部分植物很难在这样的光照强度下生长,这必然使得蓝星一的居住条件与地球相去甚远,如果人类在这样的星球上居住,那就再也体验不到晒太阳的乐趣,物种也会少得可怜。

    郑威远不愿今后的人类过上如此苟且的生活,于是选择了难度大得多的方案——缩小蓝星一轨道半径,该方案又被命名为“开天计划”。

    上千万艘凤雏飞船登陆蓝星一,开始建造行星发动机,并进行大气固化。

    三十年后,数百具行星发动机建成,同时行星大气固化完成,没有了大气的阻碍,行星发动机喷射的粒子流速度达到了光速的99%。

    随着行星发动机启动,很快蓝星一人工潮汐锁定完成,向阳一面永远向阳,行星发动机推力方向永远朝着公转相反方向。

    由于行星发动机的聚变引擎能量转化效率过低,此时凤凰号降落到蓝星一上进行辅助供能。

    “开天计划”进行的同时,小行星撞击问题也开始着手解决。

    解决问题的方案极具野心,把所有宜居带附近的小行星全部捏合成行星,而且,既然要捏合成行星,那就捏合成可以居住的行星,该方案被命名为“辟地计划”。

    于是,在蓝星一的预定轨道上,规划了5颗与蓝星一相同性质的人造行星,与蓝星一组成六星链,六颗蓝星将在未来成为人类繁衍的温床。

    同时,为了使各蓝星更接近地球,还设计了多个配套计划,包括六颗人造月球的“广寒宫计划”。

    数千万艘凤雏飞船参与了蓝星链计划,为了满足大量土石方运输的要求,还投入了上百万艘新型的“饕餮型”飞船。

    饕餮飞船体型巨大,船体长度超过一千米,一船可运输一亿立方米土石方。

    数亿机械工兵不分日夜地将小行星拆解,粉碎,投入饕餮飞船,然后由饕餮飞船运往既定位置,卸货,返回,循环往复。

    如果小行星带有空气,镐头机的噪音一定百年不绝于耳。

    仓纪元前4811年,蓝星一抵达预定轨道,5颗由碳纤维骨架混凝土打造的蓝星星核完成。

    小行星带中开始投入“巴蛇型”飞船,这种飞船最关键的特点是拥有一具5米口径,两千米长的电磁发射器,可以从小行星带直接将土石方发射到星核上,效率远高于饕餮飞船。

    然而,小行星带的质量过于庞大,即使捏合了5颗完整的蓝星,仍远远不足以解决小行星撞击问题,而继续在蓝星链轨道增加人造行星,恐怕会造成过大的引力干扰。

    于是,“巨神星计划”和“苍星链计划”应运而生。

    质量约为地球100倍的D星,被命名为巨神星。

    “巨神星计划”内容十分简单粗暴,将小行星直接扔到巨神星轨道,成为巨神星的卫星,或者干脆成为巨神星的一部分,便是计划的全部内容。

    “苍星链计划”则要复杂许多,在蓝星和巨神星轨道中间,以12颗矮行星为基础,建造12颗质量为地球5倍的资源行星,同时建造12颗与月球质量接近的工业卫星。

    为了满足多个计划同时进行的要求,凤雏飞船数量增加到了10亿艘。

    仓纪元前3661年,蓝星链、苍星链完成,巨神星自身质量增长到了120倍地球质量,同时还有数万颗大大小小的卫星环绕,至此,巨神星轨道以内的小行星基本清理完成。

    天仓五星系改造计划进入第四个阶段——地球再现计划。

    蓝星链微调开始。

    一年后,随着行星发动机最后一次熄火,6颗蓝星都实现了自转24小时,倾斜23.5度。

    为了获得地热和地磁,6颗蓝星地下开始铺设纬度环电缆。通过电缆中永远自东向西的电流和电缆的电热,蓝星获得了地磁和微弱的地热。

    电缆铺设完成后,行星AI建设启动,行星AI同样深埋在地下,体型庞大,哪怕是行星AI的雏形,也已经绕了蓝星赤道一圈,性能远超凤凰号上的红鸟,为行星上的所有建设活动提供运算支持。

    通过行星AI的运算发热,蓝星又获得了一些地热。

    而凤凰号AI“红鸟”,成为了蓝星一行星AI的一部分,红鸟的人格成为了蓝星一AI的人格。

    仓纪元前3647年,经历了无数次休眠和苏醒的郑威远,终于因为过于衰老,在蓝星一上逝去。

    偌大的天仓五星系,自此失去了唯一的人类;

    但天仓五上数百亿记的各型机械,却如星系间的滚滚潮水,从未停下工程的脚步。

    此时,天仓五星系的行星依次被命名为凤星、褐星、蓝星一至六、苍星一至十二、巨神星、红鸟星、威远星。

    在蓝星链和苍星链中间,环天仓五电磁加速器建成,开始具备人造宏观黑洞能力。天仓五星系自产微黑洞阵列引擎诞生,星系内能源问题彻底解决。

    蓝星链上开始建设海水工厂,大气工厂。

    岩石中的氢氧氮钠镁氯等元素被提取出来,合成海水和大气。

    仓纪元前约3100年,6颗蓝星的基础环境已经和人类时期的地球相差无几。唯一可惜的是蓝星链的公转周期仅为240天左右,蓝星四季转换远比地球迅速,台风等大气活动比地球更加剧烈。

    蓝星链上开始建造化肥工厂和生命打印机。

    AI“红鸟”的存储介质上,储存了8万年前地球上大部分物种的DNA序列,通过DNA打印和细胞培养等多项生物技术,从低级生物到高级生物,这些物种被成系统地打印出来,投入到行星AI规划好的各物种生存区域,蓝星渐渐具备地球上的生物环境。

    与此同时,行星AI开始在赤道上进行人类生存基础设施建设。

    仓纪元前2000年,各蓝星上生态系统已经基本稳定,赤道上,10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生命打印机开始打印人类。

    至此,天仓五星系改造计划全部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