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之贼
繁体版

第八章 助饷

    大顺开科取士的方法很简单,沿用前明的八股文体制,并没有做什么太大的改动。秦石明白,这是大顺作为一个新生政权,进行各方面过渡的一个特点。很多方面在政权初期,都会沿用前朝的典章制度,但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会逐步进行改善。以八股文作为科举形式,便是最好的见证。

    不过,这一次开科取士的八股文,在后面多了一道附加题——策论,这倒是有点像唐朝的制度了。

    正是策论的题目,解答了秦石压在心中的疑惑,其题目为《助饷国策》。

    李自成出身平民,小农思维限制着他,因此大顺农民军每攻陷一座城池,都会要求当地的富家、土豪、士绅、官吏等有钱人家进行助饷。这样的举措,在短时间内,可以为农民军提供大量的粮饷,以供应其进行长期的作战消耗。

    事实上,这种助饷,与其说是捐钱纳粮,倒不如说是抄家充公。至少,在罗山县的这几天里,秦石为了打听形势,而走访各个学子,所听到的外界消息皆是如此。譬如说,闯王攻进北京城,摊派军饷给各处前明官吏,某某大学士因为受不了羞辱,而上吊身亡等等。

    其实,秦石也能明白,在这个时代,明皇昏庸,各地豪强兼并土地,官逼民反。农民军的思维还停留在利己主义上,一旦取得了政权,自然会疯狂压榨那些官吏士绅之类的阶层。这样的做法,与土匪没什么两样。

    因此,大顺自然而然的将这一类人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上。一般说来,一家士绅能代表一方民心,失去士绅阶层的支持,就等于失去了民心,如此一个政权又怎能持久?

    故而,在秦石看来,李自成的大顺政权,败亡是迟早的事。

    当然,坐在考场中的秦石,还想起了吴三桂这个人,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其人之所以会引清军入关,很大程度上就因为助饷这件事。所谓助饷,抄家而已。抄得不仅仅是家里的银两,还有吴三桂的那位爱妾——陈圆圆。

    由此,助饷一事,害人害己。

    秦石将自己的想法写进了策论中,他没有什么顾忌,反正他的志向不在于此,能不能考进也无所谓。与其憋在心里,倒不如说大书特书写下来。

    开科取士的考试,一直持续到四月十日的下午。结束以后,秦石回到了馆驿,次日他一大早则是再次来到罗山书院。

    此番前来,秦石是要拜访自己的几位老师的。他的目的很单纯,只是为了看望曾经教育自己的几位夫子,当然也是顺带听听几位老师对天下局势的分析。毕竟旁观者清,兼听者明。

    考试结束后的罗山书院,远不如前几日热闹了。门房通报后,秦石就踏进了罗山书院的大门。

    “秦石?你怎么在罗山书院?不是在家种田吗?”

    转过大门,秦石在书院的一处长廊上,碰到了自己熟悉的人。

    那人身着锦衣,腰间挂着玉佩,发簪横插在发髻中,同时又有两根飘带自发髻之处垂落在腰间。眉清目秀的面容,显得颇为俊朗。手中一把折扇,也挂着小玉坠儿,读书人气质十分明显。

    “原来是顾家大公子顾文,少见少见!”秦石赶紧上前寒暄了两句,“这不大顺开科取士,我前来应考,希望将来能谋一个小官做做!现在考试结束了,我来书院看看几位夫子!”

    这本是再正常不过的寒暄,那料到秦石话音刚落,他的耳边就传来了顾文的冷声冷语:“我还以为你身为读书人,会秉承读书人的忠贞气节,没想到竟是这般毫无良知?大明国灭这才几天的时间,你就迫不及待的想要为闯贼效力?”

    “这……”

    顾文的话是秦石始料未及的,他想要辩解,却发现自己找不出任何理由。

    “我看你是在家种地种傻了!”

    顾文展开自己的折扇,在自己胸前扇了两下,说话的态度也突然改变了。

    “我有一位远房表叔名叫顾炎武,早年家住江南昆山,后来去了北京城,闯贼破城后,崇祯帝于煤山自缢,他与一众大臣赶往了应天府,那里是大明的第二国都。如今,很多宗室大臣,正准备在应天府拥立福王为帝,届时大明必定能光复!”

    顾文虽然刚刚上来就对秦石一顿臭骂,但当他说到顾炎武这个名字的时候,秦石还是将火气憋在了心里,仔细听了下去。

    顾炎武,明末清初有名的反清之士,只是没想到在这罗山县,竟还有他的远房亲戚。

    秦石心里想着,自己要是有机会的话,一定会去拜访这位名人。

    “你曾经三次考试第一,是罗山县最有希望进京殿试的那个人。你要是还记得读书人忠贞二字,过不了几日就跟我们顾家一道前往应天府,一起为光复大明做准备。这闯贼虽然进了北京城,但决不可能真正的灭我大明!你是不知道,那闯贼助饷之事,究竟害了多少家族!”

    一听这话,秦石就明白了,怪不得自己会在罗山书院碰到顾文,恐怕此人是来向夫子辞行的。

    只是,秦石心中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而且南明诸帝那么不靠谱,自己实在是没有必要跟着顾文前往应天府。

    不过,秦石从顾文的口中倒是确认了一件事,那就是罗山县的众多公子没有参加大顺的开科取士,助饷的事情的确是其中的一个原因。至于别的原因,十之八九就是顾文口中的忠贞二字了。

    “你说的这忠贞二字,我岂能不知道,大明又何尝不在我心中?然而,我已经为人夫,家中又有年迈父母,实在是走不开!”

    “什么?你已经娶妻了?罢了!”顾文感到有些诧异,只能摆了摆手。

    秦石见此愣了一下,就是见到顾文把折扇一合,连告辞二字都没开口说,便头也不回的往罗山书院大门走去。

    很显然,当秦石表明自己已经成家了的时候,顾文就已经没了劝说的必要。秦家不比顾家,秦家只是刘姓庄小山村中的大户,而顾家则是罗山县城中的大户。在顾文看来,像秦家这样的山村小家,自己跟秦石谈天下大义,舍小家为国家,那就是白费口舌。

    望着顾文离去的背影,秦石倒是感到有些可惜了,顾文的才学不下于自己,若是能跟随自己干一番大事业,光复大明绝对不是个小问题。

    秦石不再去多想,他沿着长廊,继续往罗山书院中走去,好巧不巧,他就在长廊尽头遇到了自己读书时的几位夫子——薛刚、张成文、李悼,以及一位皮肤煞白,金发碧眼的外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