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来袭:超人出击
繁体版

第四十七章 清华北大,与长城

    “阳阳,你以后要上什么大学啊?”

    “我要上清华北大!”

    “好!”

    易阳此时就站在北大的校门外,不自觉的想起了往事。家里的长辈逗孩子的时候,提到最多的就是问孩子以后会上哪所大学,就像古时候的大户人家,让小孩子选择抓笔还是抓胭脂一样。抓笔杆子的孩子总会让师长们欣慰不已。

    可是那时候明明都还不知道北大的校门朝哪里开,就敢大言不惭地说自己以后想要上北大。其实也不算奇怪和突兀,因为义务教育的普及,又在老师家长的耳濡目染之下,孩子已经从长辈的话中明白,清华北大就是中国最好的大学。

    可是长大之后,才发现清华北大,对于很多天赋普通的孩子就像是天上的月亮,看得见但是很遥远。

    易阳看着北大的校门,他没有进去,也进不去。因为据保安人员所说,清华北大除了本校师生,外人一律不准进。

    尽管很遗憾,但易阳也还是明白和理解,这种规定确实是正确的。这些人才是国家的希望,不容有失。他们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不仅仅是生存,还有将现有文明的一些成果保留下来的要求。

    有些东西存在纸上面、放在电脑里面,也是不安全的。因为得需要人能够理解,得保证在现有的基础上将一些东西制造出来。如果现在的设备损坏的越来越多,而懂得维修、操作和制造的人越来越少,那么这一项成果就会失去;再往前推,如果这台设备需要的材料无法生产出来,也没有其他的物质代替,那么这项成果就退化了。

    现有的文明当然是不缺知识的,而是缺少将它们实现和传承下去的人才。

    人,永远是关键!

    不仅仅是北大清华,其他高校也几乎是封校的状态,甚至很多的学校因为人太少和已经其他学校合并,不仅仅是因为人员集中有利于保护的缘故,还因为这样有利于知识资源的整合。

    现在不再需要竞争,只要求现有的成果,尽量少流失。

    ……

    既然进不去这些梦想之地参观,易阳也就不再纠结,他直奔这次游览观光的最后一地——八达岭长城。

    其实,京都的风景名胜和人文景观数不胜数,仅仅依靠不到六天的时间游完,以现在的条件,根本不可能。因为现在城市里面已经没有类似于出租车或者游览观光的车子乘坐了,所以易阳只能选择最出名的几地看看,其他的以后有条件再说吧。

    八达岭长城,位于BJ西北方向的延庆县境内,距离市区约80公里。如果不能表现得太古怪,以易阳的脚力,全力赶路,最快也得浪费三天多的时间在路上。易阳在纪念馆和故宫出来之后,又去了清华北大,在路上确实耽误了不少得功夫,出发八达岭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两点钟的时候了。

    中午易阳是找到了一个公共食堂解决午饭的。这个公共食堂在京都或者说各大城市都有很多,不要求是不是在这里工作,只要求给票就能吃上。易阳在食堂买了不少的馒头和烧饼作为路上的口粮,而小七的口粮小鱼干,目前还是够的。

    易阳为了尽快到达,在第一天下午的时候,走的路程比较远,他是从北大门口出发的,比较近,所以他是上了京藏高速一刻也不曾停歇,幸好带着滑板,他在晚上六点之前到达了八达岭。

    需要说明的是,他在京藏和京新高速的交汇处遇到了一处关卡,由于易阳是出去,驻扎的军人也没有过多的盘问什么。

    不过易阳为了防止回来的时候不方便,也就直接告诉他们,自己两三天之后还会回来,希望到时候开个方便之门。

    可惜,为首的军官没有和他多说,也没有给予保证。

    易阳是在傍晚的时候到达长城的,出乎意料的运气,这天傍晚是有晚霞的,易阳看到了八达岭长城在落日与晚霞的映照之下,蜿蜒于崇山峻林之间,雄壮又不失美感!

    八达岭长城,史称:天下九塞之一,是万里长城的精华,在明长城中,独具代表性。该段长城地势险峻,居高临下,是明代重要的军事关隘和首都BJ的重要屏障。

    八达岭长城坐落在BJ延庆县。是长城的一处隘口。其关城为东窄西宽的梯形,建于明朝。其全长7600米左右。

    长城的各个设施都有其用处,分为关城、城墙、敌楼、墩台、城台和战台。

    关城有东西二门。东门额题“居庸外镇”;西门额题“北门锁钥”。两门均为砖石结构,券洞上为平台。台之南北各有通道,连接关城城墙,台上四周砌垛口。从“北门锁钥”城楼左右两侧,延伸出高低起伏、曲折连绵的万里长城。

    城墙就不用多说了,八达岭长城城墙依山势而建,所以高度不一。无论陡峭山坡或平缓地段,石条均逐层水平垒砌,纵横交错,横架竖垒,咬合成一体,合缝处灌以灰浆。墙体内填泥土、石块,用夯砸实。墙上体为3—4层城砖,用石灰膏粘接灌缝,每块砖重15千克。城面上用墙砖铺砌,使墙顶平整。在坡度较大的陡峭地段,筑成梯道,便于上下。

    敌楼,八达岭长城共有敌楼43座,形制相仿又各具特色,其中有巡逻放哨用的墙台,也有上、下两层的敌台,上层周围设垛口和射洞,下层为士兵住宿和存放物资的房舍。

    墩台,又称烽火台。八达岭长城外的东、西山上,各有一座墩台。墩台高均五丈,周围建小城,高一丈五尺,上设悬楼垒木,下设壕堑吊桥,外设塌窖陷阱;门道上置水柜,冬日盛冰、夏日盛水;不修台阶,以绳梯上下;由附近城堡驻军防守,与城堡组成一个纵深防御网。

    城台,又称墙台。指稍高出长城墙顶,四周砌有堞墙、垛口、射洞等平台型建筑。是古代士兵们的巡逻放哨之处,以及发生战争时进行据守防御的地方。例如八达岭关城门顶的平台,即为城台。

    战台,修筑于长城沿线的交通要道或地势险要之处,为碉堡式建筑,有一、二、三层之分,规模大小不一。内可储兵器、弹药及其他战略物资,作用大于敌楼。这种“制作久而弥精,心思熟而愈巧”的战台设施,既可出击,又可据守,并可与长城上的城台、敌台(敌楼)等军事设施密切配合,以组成密集的火力网,大大地增强作战威力,有效地阻击敌骑进攻,在军事防御上起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战术作用。

    “八达岭”的由来,据传有几个版本。

    由“八大岭”谐音而得名。因这一带山峦层叠,地势险峻,据说所建的长城在这里要转八道弯,越过八座大的山岭,当年兴建这段长城很艰难,工期迟迟完不成,曾先后有八个监工为其而死。

    最后通过仙人的点化,采取“修城八法”,即“虎带笼头羊背鞍,燕子衔泥猴搭肩,龟驮石条兔引路,喜鹊搭桥冰铺栈”,才把建筑材料运送到山上。所以人们就把这段长城称为“八大岭长城”,后来地名就谐音成“八达岭”。

    由“巴达岭”谐音而得名。相传元代有一位叫“巴达黎黎”的皇帝到此,见这里关山险峻,崇峦叠翠,于是龙颜大悦,给此处赐名“巴达岭”,后讹传为“八达岭”。但查阅《历代帝王录》、《中国皇帝大事年表》等史料,均查不出元代有过叫“巴达黎黎”的皇帝,却有一位叫“爱育黎拔力八达”的,他就是元代第四位皇帝仁宗。据传他就是出生在八达岭所在的延庆县内。

    由“把鞑靼”谐音而得名。据传明代时,八达岭一带曾一度成为防守满族军队的前沿阵地,因明时汉人把东北方的满族人称为“鞑靼”,所以有人认为八达岭是“把鞑靼”(意为把守鞑靼之岭)的谐音。

    由“八道岭”谐音而得名。传说明末李自成率起义大军征战到此,受阻于长城之外,李自成心急如焚。这时探马来报,说前方还有八道险关。李自成听罢长叹一声:“这里的八道岭实在是难以越过,看来强攻是不行!”于是命令起义大军改道而去,后来这里被称为“八道岭”。

    以上四种说法难以考证。其实最可信的说法,应是《长安客话》中的解释:“路从此分,四通八达。”

    因为八达岭是居庸关的外口,北往延庆、赤城、蒙古,西去张家口、怀来、宣化、大同,东到永宁、四海,南去昌平、BJ等地区,可谓是四通八达,所以它是古代一条重要的交通要道和防卫前哨,素有“京北第一屏障”之称。

    易阳自然是不知道这般详细的,而是因为这些都是在八达岭长城景区里面得到的资料。易阳觉得很有意思,才稍微了解一下。

    但易阳知道的是,长城连续修筑时间之长,工程量之大,施工之艰巨,历史文化内涵之丰富,的确是世界其他古代工程所难以相比的。

    中国的长城作为坚固的军事防御功能,已经永远失去了它的历史作用,但作为伟大的建筑,永远屹立在中华大地。它是一座稀世珍宝,也是艺术非凡的文物古迹,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坚不可摧永存于世的意志和力量,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整个人类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