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红楼
繁体版

第六十三章:金玉良缘 VS 木石之盟

    一曲《葬花吟》道不尽闺中女儿的心事,那是生命的最强音,不知那个少年能否读懂,能否和女儿心意相通,《红楼梦》第二十七回到这里就结束了。故事进入第二十八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薛宝钗羞笼红麝串”,在这一回当中戏子蒋玉菡登场,后文中宝玉就是因为他遭到父亲贾政的一顿毒打,此处是二人的初相见。还是就是临近端午节,元妃送来了节礼,偏偏宝玉和宝钗的一样,这就让金玉良缘和木石之盟再一次交锋,宝钗也正式加入宝黛的二人世界。

    宝玉从始至终也不明白黛玉究竟为什么恼他,直至听到了这曲《葬花吟》,先不过是点头感叹,次后听到“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不觉恸倒山坡之上,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宝玉此刻深知生命无常、青春易逝,纵使现在黛玉、宝钗有花容月貌,可谁又能逃得出这岁月,自己又如何护他们周全呢?此时此刻他感觉自己真的和黛玉感同身受,不由得也哭了起来。

    黛玉正自悲伤,忽听山坡上也有悲声,心下想道:“人人都笑我有些痴病,难道还有一个痴子不成?”想着,抬头一看,见是宝玉,便道:“啐!我当是谁,原来是这个狠心短命的……”刚说到“短命”二字,又把口掩住,长叹了一声,自己抽身便走了。即使再生气黛玉又怎舍得骂宝玉,这就是青春期的小情侣,明明很在意,却谁也不愿先开口打破这段心中的隔阂。

    终于宝玉还是忍不住了,在回怡红院的路上看见黛玉在前头走,连忙赶上去,说道:“你且站住。我知你不理我,我只说一句话,从今以后撂开手。”这句话黛玉可是听进心里去了,平日里宝玉哄她都是没完没了的发愿起誓,今儿居然只剩下一句话,其中必有文章。于是黛玉站住说道:“有一句话,请说来。”见黛玉回了他宝玉又开始撒娇胡闹,笑道:“两句话,说了你听不听?”黛玉听说,回头就走。这一次傻小子真的要和心爱的林妹妹说几句心里话了。

    宝玉在黛玉身后面叹道:“既有今日,何必当初!”听见这句话黛玉便问“当初怎么样?今日怎么样?”宝玉叹道:“当初姑娘来了,那不是我陪着顽笑?凭我心爱的,姑娘要,就拿去;我爱吃的,听见姑娘也爱吃,连忙干干净净收着等姑娘吃。一桌子吃饭,一床上睡觉……”还别说这么多年宝玉为自己的林妹妹真的做了很多,待她也同其他姊妹不一样,可以说林妹妹就是他心里的唯一。可黛玉不这么认为,他觉得宝玉对谁都很好,尽管她自己心里也明白宝玉的心是在自己这一边,可她想要的是宝玉对自己的忠心无二,这才是二人经常闹别扭的根本原因,他们都太在乎彼此因而心中才有了说不清的隔阂。

    说完了当初宝玉接着说:“如今谁承望姑娘人大心大不把我放在眼里,倒把外四路的什么宝姐姐凤姐姐的放在心坎儿上,倒把我三日不理四日不见的。……我也和你是独出,只怕同我的心一样。谁知我是白操了这个心,弄的我有冤无处诉!”说着不觉滴下泪来。说实话宝玉其实是知道怎么哄黛玉开心的,他们两个之间黛玉永远有一个假想敌那就是“薛宝钗”,此番话中宝玉将宝钗归为外四路,这不还是为了哄黛玉开心,拉近二人的关系。然后宝玉还说自己是独出,一下就把自己和黛玉并列了,说明他能感受到黛玉的那种孤独,他的心也始终是和黛玉在一起的。

    听他如此说黛玉心中不觉灰了大半,也不觉滴下泪来,低头不语。接着宝玉再一次拿出了他的“杀手锏”又是一段发愿起誓,黛玉拿他没办法,终于将埋在心里的话全盘托出。黛玉说道:“你既这么说,昨儿为什么我去了,你不叫丫头开门?”宝玉当然很诧异,那都是晴雯耍小性他自己毫不知情,于是说道:“实在没有见你去。就是宝姐姐坐了一坐,就出来了。”这个时候两个人才是真的坦诚相见,把话说开,明明就是一句话的事情偏偏都憋在心里,没办法这就是黛玉的宿命,这一辈子的泪都要为宝玉而流。到这里误会解除,两个人也和好如初了。

    二人正在说话,丫头来请吃饭,席间王夫人问黛玉吃鲍太医的药可好些?黛玉说也不过这么着。有关林妹妹的事情宝玉总要跑出来插几句表示自己对黛玉的关心,宝玉道:“太太不知道,林妹妹是内症,先天生的弱,所以禁不住一点风寒,不过吃两剂煎药,疏散了风寒,还是吃丸药的好。”接着由黛玉的“药”引出了一段有趣的故事,这里我们就能看出宝玉、黛玉、宝钗三人关系开始变得微妙,原来的二人世界里突然就多了一个宝钗。

    王夫人说前儿大夫说了个丸药的名字,自己记不得了,宝玉便开始一通胡乱猜,逗得众人哈哈大笑。宝玉此刻心里非常开心一方面黛玉与他和好心中有难掩的喜悦,另一方面在自己母亲面前他也要撒个娇。众人猜了半天也没猜到,这时候就轮到博学的宝钗登场了,宝钗城府很深,有超越自己年龄的稳重,前面一言不发因为她知道那是宝玉的主场,可每到关键时刻她都会跳出来显示一下自己的学识。宝钗说这药叫天王补心丹,宝玉听闻又胡沁了一通,最后将话题引到“为君的药”。

    什么是“为君的药”?其实就是“为君”开的药方,曾经薛蟠求了宝玉一二年,宝玉才给了他这个方子。结果薛蟠拿着这个方子又寻了二三年,花了有上千的银子,才配成了。话说到这里倒也没什么不妥,只是宝玉后边又跟了一句“太太不信,只问宝姐姐。”宝钗听说,笑着摇手儿道:“我不知道,也没听见。你别叫姨娘问我。”王夫人笑道:“到底是宝丫头,好孩子,不撒谎。”宝玉站在当地,听见如此说,一回身把手一拍,说道:“我说的倒是真话呢,倒说我撒谎。”说着一回身,只见黛玉坐在宝钗身后抿着嘴笑,用手指在脸上画着羞他。

    这里其实很有趣,宝玉想要在母亲面前卖弄一下,特别是当着众姊妹的面,这是青春期少年的典型心理找找到存在感显得自己很厉害,说完了之后他还想让宝钗帮他证明一下,毕竟宝姐姐学识渊博,有了她的帮衬自己就更厉害了。没想到的是宝钗居然不接招,这样一来反而变成宝玉在撒谎,故弄玄虚,本来想炫耀一下反而弄巧成拙,在自己林妹妹面前丢了脸面,这是少年无论如何无法接受的。可就在这个时候凤姐的到来送上了一波神助攻。

    凤姐说宝玉并没有撒谎,确实有这件事。而且上个月薛蟠还亲自来找她寻珍珠,说是要配药。听凤姐这么一说宝玉信心重燃,向黛玉说道:“你听见了没有,难道二姐姐也跟着我撒谎不成?”脸望着黛玉说话,却拿眼睛飘着宝钗。很明显宝玉这句话是说给宝钗听的,王夫人刚夸完宝钗不撒谎,凤姐一番话直接打脸,此时尴尬的就是宝钗了。黛玉更是直接,拉王夫人道:“舅母听听,宝姐姐不替他圆谎,他直问着我。”这句话细品也很有意思,宝钗不帮你当老好人,你倒是冲我来了,此时黛玉又有点生气了。

    宝玉笑道:“太太不知道原故。宝姐姐先在家里住着,那薛大哥的事,他就不知道,何况如今在里头住着呢,自然是越发不知道了。林妹妹才在背后,以为是我撒谎,就羞我。”从这番话就能看出宝玉很懂得人情世故,他知道此时更尴尬的是宝钗,因为宝钗说谎了,而宝玉的说辞是为了帮宝钗缓解尴尬,这里体现出的是宝玉处事的圆滑周到。那黛玉可就不干了,明明宝钗在撒谎,你宝玉还处处偏袒她将矛头对准我,这不就又触动黛玉的敏感神经了吗。

    碰巧此时贾母来找宝玉和黛玉吃饭,黛玉也不管宝玉自己去了,宝玉却要留在王夫人这里吃饭。宝钗虽然很尴尬却笑着说:“你正紧去罢。吃不吃,陪着林妹妹走一趟,他心里打紧的不自在呢。”宝玉道:“理他呢,过一会子就好了。”宝玉不想陪着黛玉一起吗?他太想了,可比起黛玉他认为宝钗这时更需要他,黛玉大不了自己可以去赔不是道歉,宝钗就不一样了,因为他才让宝钗陷入一个尴尬的境地,要知道宝钗在贾府那也是处处小心,时时在意的,今天在姨妈面前撒了谎,对女孩子的形象是大打折扣的,所以宝玉选择留下来陪宝钗。

    宝玉的一句“理他呢,过一会子就好了”还是传到了黛玉的耳朵里,吃完了饭宝玉来找黛玉,黛玉正在拿着剪子裁什么呢,也不理他。有一个丫头道:“这块绸子角儿还不好呢,再熨他一熨。”黛玉把剪子一撂,说道:“理他呢,过一会子就好了”黛玉这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还没完,不一会儿宝钗、探春也过来了,宝钗进来也问:“林妹妹作什么呢?”见黛玉裁剪,因笑道:“越发能干了,连裁剪都会了。”黛玉笑道:“这也不过是撒谎哄人罢了。”这句话就是说给宝钗听的,黛玉就是如此,有什么事儿什么话从来都是放在表面,抓住机会就要反击的。

    宝钗没办法,笑道:“我告诉你个笑话儿,才刚为那个药,我说了个不知道,宝玉心里不受用了。”林黛玉道:“理他呢,过一会子就好了。”宝玉见状连忙让宝钗去抹骨牌,自己要和黛玉说几句悄悄话,黛玉继续剪裁还是不理他,宝玉就想让黛玉去逛逛,黛玉依旧不理。宝玉就问丫头们:“这是谁叫裁的?”黛玉见问丫头们,便说道:“凭他谁叫裁,不管二爷的事!”

    乍一看这个偶发的小故事好像于内容无关紧要,作者为何要如此安排呢?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以前宝玉和黛玉不论怎么闹别扭都只是他们二人之间的事,可这一次宝钗居然悄无声息地加入了。这就释放了一个值得注意的信号“钗黛之辨”终于拉开了序幕。

    另外,我觉得作者此番安排还是在诠释性格,先说宝玉,年轻人酷爱展示自我却将宝钗陷入了尴尬,我相信宝玉不是故意的,而且在惹恼了黛玉之后他还是主动留下来陪伴宝钗,这是宝玉温暖的一面,他懂取舍,会照顾到每个人的情绪,他从来没想过抬高自己而中伤他人,这就是一个男孩子多情的一面也是他担当的一面。

    那再说宝钗,我也没有很理解宝钗为什么要撒谎,她的这个谎言似乎将宝黛二人的关系又一次拉至冰点。总之在这件事情中我们还是看到宝钗老练且有心机的一面,同时宝钗身上也有一种不符合她年龄的成熟感,这种成熟感或许会让身边的大人越来越喜欢她,那对于宝玉只会让两个人的心更加远离。

    我倒是很喜欢黛玉在这件事中的可爱率真,无论说话办事都始终忠于自己的内心,是非观念非常明确,也正因为如此她才顾忌宝钗,始终将宝钗作为一个假想敌。她甚至不理解宝玉,如此简单的答案奈何宝玉就是给不了她。就在黛玉多心的时候,还有一件事更加刺激了她,让她和宝玉在追求“木石之盟”的道路上困难重重。

    宫里的贵妃娘娘差夏太监出来送了一百二十两银子,叫在清虚观初一到初三打三天平安醮,唱戏献供,叫珍大爷领着众位爷们等跪香拜佛。这些都是后话,元春与此同时还赏了端午的节礼,宝玉同宝钗的一样宫扇两柄,红麝香珠二串,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黛玉则是跟其他姊妹一样单有扇子同数珠儿。听袭人说完,宝玉当然很纳闷,在他看来应该是林妹妹同他一样,怎么偏偏宝姐姐和自己一样呢。宝玉也不想了,他怕黛玉多心生气,赶紧让紫绡把这些都给林妹妹送去,爱什么留什么。谁知黛玉说昨儿也得了,让宝玉自己留着。

    宝玉还以为是黛玉生气了,忙赶过去问:“我的东西叫你拣,你怎么不拣?”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就是“我的东西就是你的东西,我是你这边的”。黛玉本来就多疑,更何况这次是元妃做了一个选择,她内心就更是慌得一批。于是黛玉没好气的说道:“我没这么大福禁受,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什么玉的,我们不过是草木之人!”宝玉向来不喜欢黛玉提“金玉良缘”,黛玉偏偏拿这个戳宝玉的心,那宝玉见状也只能再一次袒露自己的真心。

    宝玉说道:“除了别人说什么金什么玉,我心里要有这个想头,天诛地灭,万世不得人身!”这种非常严重的誓言宝玉都是发给黛玉的,因为在他心底林妹妹真的很重要,而且异于旁人,在宝玉心里他确实没有在意过所谓的“金玉良缘”,只有黛玉没事总将此事挂在嘴边,那宝玉都如此说了黛玉便知他心里动了疑,忙又笑道:“好没意思,白白的说什么誓?管你什么金什么玉的呢!”你看明明心里很在意嘴上又不愿说出来,这就是黛玉,她始终在宝玉身上找寻那种安全感。

    宝玉怕黛玉还不放心,继续说道:“我心里的事也难对你们说,日后自然明白。除了老太太、老爷、太太这三个人,第四个就是妹妹了。要有第五个人,我就说个誓。”黛玉道:“你也不用说誓,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宝玉道:“那是你多心,我再不的。”黛玉道:“昨儿宝丫头不替你圆谎,为什么问着我呢?那要是我,你又不知怎么样了。”

    以前宝黛之间闹别扭都是宝玉一方表忠心、发誓,这一次你发现黛玉也开始袒露心扉了,从二人的对话中能看出黛玉最接受不了的就是她说的宝玉见了姐姐就忘了妹妹,也就是说在黛玉心中宝玉似乎对谁都很好,谁也不愿意得罪,那女孩子当然最希望心爱的男孩子只对自己一个人好,这才是宝黛二人有时会产生嫌隙的关键,那宝玉究竟是不是黛玉说的那样呢?

    其实还真不是,元妃不是赏给宝钗了一串红麝串吗,宝玉就想瞧一瞧,原文中说宝钗原生的肌肤丰泽,容易褪不下来,宝玉在一旁看着雪白一段酥臂,不觉动了羡慕之心,暗暗想到:“这个膀子要长在林妹妹身上,或者还得摸一摸,偏生长在他身上。”正是恨没福得摸,忽然想起“金玉”一事来,再看看宝钗形容,只见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不觉就呆了,宝钗褪了串子来递与他也忘了接。

    这样一弄倒是宝钗先不好意思回身要走,碰巧这一幕又被黛玉看到了,黛玉说宝玉是一只“呆雁”,真是应了那句话看到姐姐就忘了妹妹。

    整个第二十八回没发生什么大事情,故事就在这三人之间展开,有人会问“宝钗怎么就无缘无故加入宝黛之间了呢?”首先一点宝玉、黛玉这些小孩子们此时还享受青春赋予他们的欢乐,可元妃明白贾府的未来是交给宝玉的,既然是未来的主人那她就必然要先物色一位能够陪伴在宝玉身边的女主人,衡量了一下最终宝钗入选所以元妃就借送礼之机表了态。宝钗自己其实没有想要介入宝黛之间,等于是被动的加入了。

    从宝玉一方来说他的心全然都在林妹妹身上,可是他又不想因此而得罪了宝姐姐,黛玉这边还经常用“金玉”来找茬,在两个女孩子之间的宝玉既难受又纠结,这不就是青春的烦恼吗。

    烦恼归烦恼,有人能让宝玉开心,冯紫英组了一个饭局,饭局上宝玉结识了一位知己,他是谁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