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梁我做主
繁体版

第二章:百善孝为先

    这个时代的人最看重什么?

    无疑当属一个“孝”字。

    太子萧统,当初生母丁贵嫔生病。太子入永福省,朝夕侍奉,夜不解带。直至丁贵嫔去世,仍旧茶饭不思,滴米未进,哭辄恸绝。不到一个月,十围腰带,削减过半。每每上朝,见者无不落泪。

    由此可见,太子之孝是出了名的。

    而这,也是太子深受群臣百姓拥护的原因之一。

    一个人若是连最基本的“孝”道都无法做到,谈何“忠君”、谈何“爱民”。在这个时代,做官实行察举制度,“孝”是察举的第一要义。

    想到这里,萧欢心里已有了计较。

    前一世,他也不是不懂变通的人。农村出身的他,也有自己的野心,但他更知道什么叫坚强忍耐。虽然才二十出头,但家国大义,忠孝仁心早已深植心中。

    现在,他急需一场表现,来改变众人对他这个嫡长孙的看法。尤其是,那位高坐于皇帝之位的人!

    “来人。”萧欢朝门外喊道。

    过不多久,门从外面被人推开,一个身着白衣的太监,轻悄悄地走进来跪在萧欢面前。

    “大公子,您总算醒了。小的伺候您更衣吧!”

    萧欢看了看眼前这个名叫“解不通”的太监,知道了他的来历。

    南梁初期,北方混战,南梁得以养精蓄锐发展。加上武帝萧衍励精图治,综合国力很快得提升。周边许多小国也开始附庸称臣,其中就有位于高句丽南部的两个小国新罗和百济,

    新罗和百济两个小国,地小物稀,拿不出什么像样的贡品。后来每年纳贡,为表臣服之意,多会进献美女和太监以供宫廷使用。而进献给南梁的太监,大多都分配给皇子公主们驱使。

    这解不通就是来自百济国。

    萧欢任由解不通帮他穿戴好白衣,轮到穿鞋的时候,萧欢抢过来淡淡一笑道:“鞋子我自己穿,我这人,不太习惯让别人穿鞋!”

    可就是这一随意的举动,可把解不通吓坏了。只见他立马跪倒在地,磕头道:“小的该死,没有伺候好大公子,请大公子责罚!”

    萧欢身为太子嫡长子,出生后便已被封县公爵位。但是萧欢却不喜欢别人叫他的爵位,直让这些下人太监们称他大公子。

    “显阳殿此刻都来了些什么人?”萧欢没有理会如捣蒜头的解不通,穿好鞋后问道。

    解不通感觉眼前此时眼前这位大公子似乎与往日有些不同,但具体有什么不同又说不出来,只道是大公子悲伤过度,自己也跟着想多了。

    “回大公子,京城的老王爷们能来的都来了,还有许多大臣也都在。太子妃带着二公子和小郡主也都去了。还有保林和她的两个儿子也在。”解不通缓缓说完,又补充道:“陛下昨夜已命人八百里加急通知各地藩王回京吊孝......”

    “很好!”萧欢拍了拍解不通的肩膀,“起来吧。以后你就好好跟着我。”

    解不通被萧欢这一举动感动得掉眼泪,就要磕头谢恩,还好萧欢拉住了他。

    以前大公子可从来没有对他有过这样的行径。

    太子妃蔡氏生有两子一女,长子萧欢年十五,封华容县公。次子萧誉年十三,封枝江县公。小女萧玥八岁,封高平郡主。

    太子另有一个妾室龚氏,称为“保林”。育有两儿,长子萧詧年十二,封曲江县公。次子萧谨仅五岁,封广德县公。

    太子灵柩已安放于显阳殿。

    若不是昨晚听闻消息晕倒过去,身为嫡长子的萧欢昨晚就应该在守夜了。

    萧欢从东宫一路走来,尽量使自己看起来悲伤一些,甚至还特意嘱咐解不通用手扶着他,以示他伤心过头,心力憔悴。

    解不通到萧欢身边服侍已有五年之久,这个大公子的性格为人,他再熟悉不过。解不通略感诧异,随后心里佩服。

    能在宫里服侍的人,哪个不是有心眼的。天朝自古崇孝,大公子此举,无疑能引来众人的称道。

    如今太子爷去世,大公子身为嫡长子,就成了名义上的皇位继承人。若大公子真成了皇太孙,那自己身为大公子的贴身下人,飞黄腾达指日可待。

    解不通这么一想,立马更加卖力的配合起萧欢来,好像死的是自己的老子一样,脸上如丧考妣。

    一路走来,内宫里都是着白衣的守卫和婢女太监,一片肃穆哀景。

    临近显阳殿时,天空又飘起了小雨。

    远远地便看到门口人头攒动。有人相互细声交谈,内殿里不时还传来阵阵撕心裂肺的哭喊声。

    萧欢的心也一时沉了下去。虽说这不是他真正的老子,但他真心惋惜这位才华横溢的太子英年早逝,不免心情沉痛。又想到前世自己的父母,他们若知道自己牺牲了,一定会悲伤不已伤心欲绝。

    快进显阳殿的时候,萧欢看到了记忆中两个略显熟悉的身影。

    前面那个稍年长者,约莫四旬年纪,长得魁梧有力。身后那位约年纪莫三十五岁,身材略显消瘦。

    萧欢驻足等二人走近了,开口低声道:“大舅,二舅!”

    这二人正是萧欢生母蔡氏的两个哥哥,大哥蔡彦熙和二哥蔡彦高两兄弟。

    太子妃蔡氏出自世家大族“济阳蔡氏”,父亲蔡撙乃是梁初大臣,官至吏部尚书、中书令,死后更是追赠侍中,紫金光禄大夫,谥号“康”。蔡氏两兄弟如今也在朝中担任要职。大哥蔡彦熙任中书侍郎,二哥蔡彦高任黄门侍郎,都是皇帝近臣,机要职位。

    要说武帝萧衍这个人,可以说是成也宗室败也宗室。他自己就是南齐宗室出身,并且也是大权在握篡位上来的。

    如今到了他自己这里,他对于宗室子弟也多委以重任(这可以理解),但对于宗室之纵容包庇,古来罕见,即使犯了滔天大罪他都可以赦免姑息。

    朝中要职,大部分都是皇室宗亲掌握。若是有能力的没有二心的还好,可一旦身兼要职的宗室子弟是草包,那就极有可能带来亡国覆灭的危险。而这也是梁朝后期败亡,武帝饿死台城无人救驾的主要原因之一。

    蔡彦熙听得这一声“大舅”,心里没来由得一暖,内心略感诧异,看着萧欢满脸疼惜道:“听说你昨晚昏迷了,现在无恙吧?可要保重身体,切莫伤心过度!”

    蔡彦高看了看萧欢,随后朝一旁的解不通呵斥道:“你这下人怎么当的?没看到正下着雨,也不知道给大公子撑着伞?!”

    解不通缩了缩投满脸无辜,出门的时候他还问了大公子要不要撑伞......是大公子说不必的。

    “大舅二舅,外甥无恙,倒教两位舅舅担心了。父王不幸去世,孩儿心里悲伤,淋下雨倒还解脱些。”萧欢满脸悲痛道。

    蔡彦熙还想说什么,被蔡彦高打断道:“好孩子,你有此孝心,太子殿下在天有灵,必然欣慰。你快进去看看你母妃吧......”